貴州水城:“小刺梨”鏈出“大產業”
卸車、清洗、破碎、壓榨、殺菌、裝罐……在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初好”)的生產車間內,日均壓榨超400噸的刺梨生產線正馬不停蹄地運轉。經過道道工序,一顆顆刺梨鮮果被加工成18種產品。
貴州初好成立于2018年,是六盤水市水城區一家集刺梨種植、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水城地處烏蒙腹地,憑借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水城刺梨的獨特風味。

生產車間內,正在加工刺梨產品。人民網 黃小桃攝
自企業投產以來,便承擔起水城區40萬余畝刺梨鮮果的收購任務,涉及24個鄉(鎮、街道)96個村(居),覆蓋農戶3.7萬戶16.2萬人。
“我們始終堅持以3元/斤的單價收購,讓果戶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貴州初好公司生產總監陳先金告訴記者,秉持“應收盡收”“顆粒歸倉”原則,去年收購刺梨總計8100余噸,助農增收4879萬余元,間接帶動采摘務工就業4000余人次。
收購上讓利于民的同時,運輸上也打通了種植園區到工廠車間的“最后一公里”。“當天采摘、當天收購、當天鮮榨。”陳先金坦言,由于刺梨保鮮技術壁壘尚未攻克,便將收購點延伸到各個鄉鎮、村組。刺梨一經采摘,就即刻發往生產一線進行壓榨,在24小時內實現鮮果從“落地”到“成汁”的無縫銜接。
當前,水城區刺梨產業主要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模式進行種植,已打造野鐘刺梨產業示范基地1500余畝,實現基地種植規范化、技術標準化、培訓模式化、管護常態化功能建設,達到優質鮮果畝產約1500斤。

刺梨長勢喜人。貴州初好公司供圖
“種植端的原材料把關好了,加工端的深加工項目建設也要跟上。”貴州初好以自主研發為基礎,先后與中科院地化所、中國農業大學、貴州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展開合作,組織共建了綜合研發中心、刺梨產業大數據庫等多個科研創新平臺,聯合開發刺梨產品。
產研結合,讓刺梨精加工產品碩果累累:形成了以快消品——氣泡水為主打單品,刺梨原漿、刺梨口服液、刺梨酒、刺梨牙膏等多種產品為羽翼的市場全渠道產品體系,構建出康養系列、果汁/果味飲料系列、休閑零食系列、功能飲料系列、含酒精飲料系列五大系列產品,立足貴州本土,銷往廣東、上海、北京等170余座城市,走俏省內外市場。
如今,貴州初好共有14條生產線,建設有20噸/小時原果壓榨生產線1條,13條兼容刺梨、獼猴桃、桃、楊梅等農林經濟水果飲品生產線,已形成年壓榨處理刺梨、獼猴桃、桃、楊梅等農特產品12萬噸和年生產果蔬汁飲料8.4萬噸的生產能力。
“種植與加工是一對‘孿生兄弟’,老百姓在地里種出了‘新滋味’,也給廠里賦予了‘新身價’。”陳先金表示,在大健康時代浪潮下,貴州初好將致力于滿足各年齡層人群的健康需求,從小朋友到老年人,從刺梨果凍到刺梨原漿,力爭讓大家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吃出健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