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區:強化就業服務 夯實民生之本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驅動力。2025年開年以來,六枝特區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工作目標,強化黨建引領,黨政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分管領導帶著六枝人社一班人提前謀劃布局,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持續實施“六六就業穩崗計劃”,堅持實干為先、服務為本,打出就業服務“連環招”,激活高質量充分就業“新引擎”,外出務工人員規??傮w穩定,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就業工作實現“開門紅”。
就業工作新聞發布會現場。
夯基筑底,提升服務穩就業
六枝特區從夯實就業基礎入手,提升就業服務能力,暢通就業服務保障渠道,全力穩住就業基本盤,賦能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六枝特區2025年春風行動暨東西部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現場。
“三級協作聯動”摸清用工需求,做到心中有數。組建由特區人社局牽頭、就業局負責、鄉(鎮、街道)配合的專項工作小組,深入轄區重點企業開展“訪企問需”專項行動。累計走訪調研企業81家,涵蓋制造業、服務業、紡織業等重點行業,切實摸清用工需求,做到心中有數;深入18個鄉(鎮、街道),組織召開“務工帶頭人”“創業成功人士”“技能人才”座談會,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返鄉返崗監測”精準掌握情況,全面實施監測。從2025年1月1日起,采取大數據監測、實地了解等方式對全區農村勞動力返鄉返崗情況實施全面監測,精準掌握返鄉返崗動態流向變化,不斷跟進優化就業服務保障。截至2月27日,據全省大數據監測信息反饋,六枝特區返鄉人員已返崗71472人,返崗率達93.4%。不斷優化就業服務環境,切實發揮零工市場、驛站等服務功能,結合農閑時節返鄉人員多、勞動力富足的實際,動態收集零工群體就業需求和周邊企業、產業季節性、臨時性用工需求,及時發布用工信息,推進靈活就業,促進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在全區各鄉鎮(街道)設立就業服務窗口,配備專職工作人員,為求職者提供就近就便就業服務。
六枝特區2025年外出務工代表暨“頭雁”引領就業推薦會議現場。
“線上+線下”建立數據庫,實現動態管理。創新數據采集方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實地走訪、電話摸排、問卷調查、人力資源市場信息采集等多種渠道,全面收集企業用工需求,建立用工需求動態數據庫,實現信息實時更新。抓住2025年“兩節”前后這個關鍵時間節點,搭建、暢通好企業與求職者之間的就業“連心橋”,依托“六枝人社”微信公眾號、“六盤水就業一碼通”等平臺,加大加密收集發布就業崗位信息,特別是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六枝人社”每天以“過節先把工作找,節后返崗心不慌”為主題,收集省內外優質企業崗位,連續推出新春崗位十五期,通過分享轉發、推送到百家群等方式,為大家提供就業服務,這一舉措受到新華社關注,在《新春中國行丨中國多地啟動“點對點”務工服務助力新春返崗就業》中報道了六枝特區的典型經驗做法,閱讀量達95.3萬次。通過多形式崗位收集推薦,累計發布就業崗位信息2.3萬余條,涵蓋普工、技術工、管理崗等多個類別,滿足不同層次求職者需求。
創新載體,搭建平臺拓就業
六枝特區提前謀劃,周密部署,創新工作載體和服務平臺,拓寬就業渠道,不斷擴大就業容量。
2025年東西部勞務協作招聘會活動現場。
舉行穩崗就業工作新聞發布會。早在2024年底,六枝特區就召開穩崗就業工作新聞發布會,圍繞穩崗就業工作有關情況進行發布,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就業工作的各項要求,積極謀劃部署2025年全區勞動力就業工作,助力勞動力穩崗就業。
召開“招招相融”就業推薦會。春節前夕,以“他鄉千里謀發展,雁歸返家啟新程”為主題的六枝特區2025年外出務工代表暨“頭雁”引領就業推薦會,邀請特區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文體廣電旅游局、招商投資促進服務中心等單位,省內外和區內優質企業及百余名優秀“頭雁”聚集一堂,通過區情介紹、產業宣傳、政策解讀、招商引薦、崗位推薦、“頭雁”交流等方式,實現招商和招工相融、產業和技能相融,發揮“頭雁”在勞務輸出中的引領作用和“歸雁”返鄉就業創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全區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促增收。
在六枝特區關寨鎮開展送崗下鄉活動。
舉辦東西部勞務協作招聘會。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與對口幫扶城市廣東省中山市東區組團建立常態化勞務協作機制,簽訂落實一批勞務協作協議,組織優質企業開展跨區域招聘,新增勞務輸出崗位1500余個。舉辦以“就業去哪里,人社來幫忙”為主題的現場招聘會、2025年春風行動暨東西部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山海同心促協作·春風返崗暖民心”2025年東西部勞務協作招聘會等大型招聘活動3場,吸引浙江、廣東等省內外160余家企業參與,提供優質崗位2000余個。在招聘會現場設立政策咨詢區、勞動維權服務區等功能專區,為求職者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現場達成就業意向1000余人。同時,建立跟蹤服務機制,對達成就業意向人員實行檔案管理,定期開展就業回訪,提供職業指導、職業技能培訓等后續服務。(圖/文 王明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