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閑置房”到“新民宿”
——安順市盤活閑置資源賦能文旅融合發展

春日,走進西秀區七眼橋鎮云山屯景區,山林里的草木香氣與油菜花香交織相融,村落里陽光灑落在石頭房板上,街巷中不時傳來游客的歡聲笑語。這個曾經沉寂的村落,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石頭房外觀的建筑下,是民宿、咖啡館、茶館……在這里,一棟棟石頭老屋正發生著蛻變。
“第一次走進云山屯,就被這里久遠的屯堡文化所吸引,純粹干凈,安靜舒適,似乎沒有被世俗所打擾,是一個理想的休閑之地。”“吾生藝宿”民宿的負責人伍峻宏回憶起2021年初次來到這里的情景,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石板路上還留著歲月打磨的痕跡。
2021年,他與四戶村民簽訂了20年的租賃合同,并決定將租下的老房屋改造為民宿。
“我選擇保留原有石墻、木梁結構的風格,僅對內部空間進行現代化改造,希望讓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筑煥發新的生機。”伍峻宏說,2022年6月正式營業時,9間各具特色的客房迅速成為游客們選擇的居住地。
走進云山屯景區,50多名工匠正在精心修繕老房屋。在云山屯景區,貴州風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云峰屯堡管理分公司也在利用閑置房屋進行民宿改造。
“去年,我們租下了山上46棟閑置老房屋,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商鋪、民宿等,今年預計修繕12棟。”貴州風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云峰屯堡管理分公司副總經理趙凱介紹道,目前已完成20余棟房屋的修復,這種創新模式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還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村民楊其珍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將祖宅以分層計價方式出租,自己則在山下經營民宿,“老房子的租金加上自家民宿的運營,我們每年可增收幾萬元。”
在黃果樹旅游區石頭寨村普叉組,民宿“匠廬·村曉”的改造同樣充滿故事。
“60多棟老房子散布在山間,既驚嘆于它們的古樸之美,又惋惜于歲月的侵蝕。”“匠廬·村曉”民宿的店長翟云洪至今記得第一次見到那些石頭房時的震撼。
2017年,匠廬文旅發展有限公司以每平方米40至50元的租金租下這些石頭老屋,耗時三年,對老房屋進行保護性改造。
經過改造,這些原本被歲月侵蝕的老房子如今已經變成了游客爭相預定的熱門民宿。自2020年8月開業以來,“匠廬·村曉”共提供39間客房,配套酒吧、泳池、蠟染體驗館、茶屋和生活館等設施。民宿的成功運作不僅提升了石頭寨的知名度,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
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一座座沉睡的老屋逐漸蘇醒——有的以“修舊如舊”的巧思喚醒歷史記憶,有的通過“一院一品”的創意塑造文化IP,有的借助“多方聯動”模式激活閑置資產,讓曾經斑駁的房屋,在現代鄉村文旅融合中重煥新生。
在普定縣白巖鎮中心村講義寨,面對日益增長的游客需求,2023年,阿妹山莊的負責人趙俊與周邊5戶村民達成合作,租用村民的閑置房屋,打造成民宿,統一進行改造和運營管理。如今,趙俊可提供的客房總數已達50余間,有效緩解了接待壓力,村民每年可獲得2至3萬元的收入。
經開區幺鋪鎮阿歪寨村則采用“政府+村集體+村民+社會資本”模式,將30棟危舊老宅改造為80余間民宿。引入企業進行運營后,打造出“一院一品”的布依風情院落,成為集民宿、研學、養生、文創等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地。走進改造后的民宿區,黃泥墻、木質窗格等傳統元素與現代設施完美融合,形成“古樸外表、舒適內核”的獨特體驗。
在平壩區天龍鎮,貴州中興實業(集團)旗下貴州省安順市紅欏香居民宿管理有限公司則出資對閑置廉租房屋進行改造,打造避暑康養休閑民宿,為游客提供70余間客房。民宿開業以來,不僅盤活了國有資產,同時也帶動了周邊餐飲、零售等產業發展,且提供長期就業崗位10余個。
民宿的興起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來源,同時也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近年來,安順市充分利用鄉村閑置農房,對全市9個重點村寨進行整體改造,創建康養旅居示范村,帶動康養旅居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黃果樹、屯堡等4大民宿集群,民宿總量已達1000余家,暑期民宿平均入住率達90%以上。
“鄉村民宿作為承載著鄉愁的‘詩與遠方’,市場前景廣闊、需求潛力深厚。我們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與扶持百姓開辦家庭民宿,并引導群眾不斷深挖當地生態、文化資源,更好滿足廣大游客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推動安順鄉村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安順市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范成榮說。(安順市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