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產教融合“試驗田” 釀出高質量發展“新風味”
——遵義師范學院積極打造白酒全產業鏈創新生態圈
赤水河畔,醬香綿長。作為扎根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的智力引擎,遵義師范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以“學科鏈對接產業鏈、人才鏈服務創新鏈”為主線,在生態保護、土壤改良、數字化轉型、人才培養等領域持續發力,為貴州醬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以創新之筆書寫“一瓶好酒背后的大學智慧”。

隋常玲博士團隊研發專用生態肥料。
學科破壁融合,筑牢產業科研根基
圍繞醬酒產業鏈關鍵環節,學校打破學科壁壘,組建以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等多個學科為核心的跨學科創新體系,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應用”的“集團作戰”模式,為企業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車間里,讓成果長在生產線”。這種深度融合的學科集群,正成為赤水河畔醬酒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
在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領域深耕十余年,蔡深文博士團隊主持完成多個省科技廳、省教育廳重金屬污染研究項目,發表SCI論文數篇,出版《赤水河常見浮游生物原色圖譜》等專著多部,建立流域水生生物本底數據庫,為水質監測提供科學依據,守護赤水河生態命脈。
聚焦一顆高粱種子“醬酒芯片”攻關,隋常玲博士團隊深入開展“貴州特色作物新型環保生態肥料的研制及應用”研究,研發專用生態肥料10個系列上百個品種;韋若勛博士開展赤水河流域糯性高粱淀粉合成途徑整合生物學研究,為酒業生產提供優質高產的原材料服務;劉婷博士、黃志剛博士團隊解析釀酒高粱根際微生物群落特征,為擴大優質高粱種植面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全鏈條科技服務,破解產業痛點
立足白酒產業實際需求,學校構建起覆蓋“原料種植—基酒釀造—循環利用”的全鏈條服務體系,以硬核技術攻克生態保護、工藝升級、資源循環等關鍵難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撐。
2022年至今,樊磊磊博士、楊勝香博士團隊完成播州區龍坪鎮蔬菜基地、楓香鎮農田等5個土壤改良示范點建設,為產業上游守護“生態紅線”。其團隊通過對比分析低產田與高產田數據,鎖定土壤肥力限制因子,制定精準配肥方案,使改良后土壤有機質達到一級標準;開展“蚯蚓糞肥改良技術示范”“礦山生態修復土壤改良技術示范”,建立“以廢治廢”循環模式,連續18個月跟蹤檢測復墾土壤,證實修復后pH值、重金屬含量等9項指標均達國家標準,助力上千畝鋁土礦山尾礦區實現生態復綠,相關技術擬申報行業標準。

博士團隊開展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培訓。
在產業中游,學校依托多學科交叉優勢,推動工藝革新。化學化工學院開展基酒釀造過程數字化監控,研發基酒儲存數字化檔案,實現釀造環境參數與酒體成分變化全程追溯,優化釀造工藝參數,提高基酒品質穩定性;工學院將山地農機研發經驗遷移至白酒產業,開發高粱播種采收設備原型機,為原料種植機械化破題。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圍繞“種子+種植”兩大核心業務,組建團隊開展高粱種子研育工作,加強“種、藥、肥、械”一體化研發,運用AI技術開展醬酒分子快速檢測手段。工學院參與茅臺“同民壩建設”項目,優化釀酒車間通風系統,融合綠色建筑理念,為酒企擴建工程提供生態化施工方案,相關經驗納入《醬香白酒產區建設標準》修訂建議。
學校在“一帶一路”黔貨出海貴州遵義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基地,開設“醬香白酒直播間”;整合“生態防控+酒莊體驗”項目,開發生態環境科普研學路線,推動“酒—農—旅”融合發展;推動酒糟、窖泥等廢棄物轉化為生物基材料或土壤改良劑,資源循環利用率超90%,實現綠色排放,為產業下游拓展循環經濟提供科學方案。
產教深度融合,輸送產業生力軍
學校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構建“專業+產業”育人模式。資源與環境學院增設“釀酒微生物學”“循環經濟技術與應用”等特色課程;工學院獲批“智能制造技術”培訓資質,開發“設備運維+釀造工藝”復合課程,為企業定制培養技術人才。
招生與畢業生就業指導處主動對接行業需求,建立“仁懷市白酒企業招聘溝通群”,動態對接多家企業需求,舉辦專場招聘會,吸引近200家企業提供上千個崗位。2024年,校領導帶隊走訪國臺酒等企業,拓展實習就業基地。
面向“十五五”,遵義師范學院將繼續以學科集群為紐帶,貫通“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鏈條,持續構建“以廢治廢”循環模式,完善“醬酒產業大數據中心”,開發全產業鏈智能管控系統,通過“貴州醬酒產業產教聯合體”,開設“訂單班”,為赤水河畔的“綠色醬香”注入更多科技內涵,助力貴州“世界級醬香白酒基地”建設。(圖/文 黃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