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師范學院:校地融合育新機 服務發展顯擔當
5月12日,隨著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遵義師范學院攜手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將圍繞深化產教融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展開深度合作,以學科鏈對接產業鏈、人才鏈賦能創新鏈,深度融合區域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服務地方新篇。
作為扎根革命老區的應用型高校,遵義師范學院始終秉持“立足基層、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為黔北地區鄉村振興、產業升級、生態保護等領域不斷注入強勁動能。在團溪鎮的遵義師范學院產學研基地里,礦山生態修復團隊正將一袋袋由市政污泥轉化而來的蚯蚓土鋪入鋁土礦廢棄區;在跨境電商直播間內,學生用越南語推廣貴州辣椒制品;在鄉村振興示范點上,科技特派員指導農戶開展農作物套種……這一幕幕生動場景,正是遵義師范學院服務地方發展的鮮活示例。
學科交叉融合,打造服務地方“硬核引擎”
面對地方發展需求,學校努力打破學科壁壘,構建“集團作戰”模式。圍繞醬香白酒全產業鏈,整合生物、化學、環境、機械等12類學科,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體系。隋常玲教授團隊研發酒用高粱專用生態肥料、茶葉專用肥、糧食作物專用肥,推廣近200萬畝,創經濟效益超13億元;蔡深文博士團隊深耕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開展魚體重金屬和浮游生物相關研究,為水質監測提供科學支撐。

礦山生態修復團隊在成黔礦產公司213礦場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土壤改良技術示范點”項目。
在“富礦精開”戰略中,礦山生態修復團隊創新“以廢治廢”技術,利用蚯蚓糞肥土壤改良技術,讓市政污泥“變廢為寶”,使千畝鋁土礦廢棄地復綠,相關成果獲省委書記調研肯定。團隊近五年承擔國家級項目3項,獲發明型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20項,服務企業40余家,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田間生產力”,真正實現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
產教深度融合,激活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
學校聯合企業打造的共建“一帶一路”黔貨出海貴州遵義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基地,首創“學科/專業+跨境電商”“留學生教育+跨境電商”兩個相輔相成的育人體系,構建“教育+產業+國際化”三位一體的服務型團隊,已培訓復合型人才500余人,助力貴州醬酒、正安吉他、遵義茶葉走向東南亞市場,帶動企業增收。

學生主播在正安吉他直播間實訓。
聚焦白酒產業智能化,工學院將山地農機研發經驗遷移至釀酒設備升級,參與產業項目建設,優化生產車間通風系統,相關技術納入《醬香白酒產區建設標準》。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開展高粱種子研育工作,運用AI技術開展醬酒分子快速檢測。化學化工學院建立基酒數字化追溯體系,研發基酒儲存數字化檔案,以科技守護貴州醬酒的品質密碼。
深耕鄉村振興,繪就山鄉蝶變“共富圖景”
科技特派員是學校服務基層的“排頭兵”。2019年以來,累計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119人、市級科技特派員92人,足跡遍布黔北各個鄉鎮。關曉溪教授團隊攻克辣椒連作病害難題,在蝦子鎮建立生態種植示范基地;王慶容教授團隊推廣山地健康養殖技術,為赫章縣企業創造經濟效益超1億元;陳志峰博士團隊選育的“遵白1號”大白菜成為農業農村部登記品種,惠及多個縣農戶,獲“遵義市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貢獻市長獎”。
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以“三個聚焦”筑牢成長基石,開展未成年人心理輔導600余場,惠及16萬人次,心理微課點擊量超50萬次。留守兒童關愛行動連續三年深入鄉村,用“心”點亮1500名困境兒童未來。
學校黨委書記陳治松表示,服務地方是高校的使命所系、發展所需。我們將持續深化“黨建六聯”“靶向攻關”等機制,構建校地融合發展共同體,為貴州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貢獻遵師智慧。
如今,遵義師范學院已形成“學科支撐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地方企業發展。站在新起點,學校以“地方所需,企業所長,高校所能”的使命擔當,持續圍繞產業鏈布局學科專業,全力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閉環,打造需求導向的靶心科技服務,錨定產業需求建強師資隊伍,持續延伸新時代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智慧半徑,繪就高質量發展同心圓。(圖/文 黃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