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貴州醫院為1.6kg早產兒成功實施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
7月2日,筆者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貴州醫院獲悉,該院近日為一名1.6kg早產兒通過經皮動脈成功實施導管未閉封堵術,一舉填補貴州省極低體重早產兒經導管主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TCPC)的技術空白,同時為該類手術西南地區最低體重。
在靜謐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里,體重僅1.6千克的早產兒小安(化名)靜靜躺在保溫箱中。出生胎齡28+1/7周的他,因動脈導管未閉(PDA)自出生起就面臨著生與死的殘酷考驗。
動脈導管是胎兒期連接主動脈和肺動脈的一條“生命通道”,出生后本應自然閉合。但像小安這樣的早產兒,這條通道卻常常“關不上”,若不及時干預,可能導致患兒出現心力衰竭、肺出血甚至死亡。

醫護人員查看小安治療情況。
肺循環超負荷,血液異常分流導致肺動脈高壓,小安出現呼吸衰竭,呼吸機無法撤離;心功能瀕臨崩潰,持續存在的肺動脈高壓對小安的心功能造成了巨大影響;全身器官缺血風險: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腎功能衰竭等致命威脅如影隨形……
小安體內未閉動脈導管內徑將近4毫米—這個本應閉合的“生命通道”,此刻卻成了他致命的“漏洞”。更讓人揪心的是,常規藥物治療對小安效果不佳。
盡快關閉這個“致命通道”,無疑是挽救小安生命的關鍵所在。
相較于傳統開胸結扎術需開胸、深麻醉、高感染風險,經皮介入封堵術憑借通過股靜脈穿刺完成,傷口不到2毫米、術后恢復快的優勢,成為關閉小安“心門”的最優選擇。

躺在保溫箱里的小安。
然而,患兒極低的體重,細如發絲的血管,有限的手術操作空間,對醫療團隊的技術、設備及麻醉管理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為保證手術的成功實施,使小安的“命運”“得以逆轉”,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貴州醫院心臟中心團隊聯合新生兒科、麻醉科、超聲科等多學科專家精準評估、仔細研討,最終制定了手術方案。
同時,特邀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本部心內科高偉主任親臨現場,全程指導本次手術。

手術現場。
手術室里,麻醉科醫生緊盯監護儀,屏幕上,小安未閉的動脈導管清晰可見。
在超聲的引導下,介入團隊屏息凝神,將導管輕柔送入。當封堵器被精準植入目標位置,小安生命的異常通道被成功“修復”。術后2小時,“小安”的血氧飽和度穩定在95%以上,床旁心臟超聲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且無殘余分流。
據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貴州醫院心臟中心派駐專家王凱主任介紹,1.6公斤的早產兒PDA封堵術在國內也屬高難度手術。此次手術的意義不僅在于技術創新,更在于打破了地域醫療瓶頸,讓危重癥患兒無需出省,在“家門口”即可獲得頂尖治療。(文/圖 劉婷婷、陳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