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縣海馬孔村:古法造紙,跨越五百年的傳承堅守

在貴州省修文縣六桶鎮海馬孔村,有一個任氏家族,他們自江西輾轉遷徙至此,已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五百多年。由于海馬孔村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任氏家族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從江西帶來的明代古法造紙技術,讓這一古老技藝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
任廷龍在山上采集造紙的原材料構樹皮。
走進海馬孔村任氏家族的造紙工坊,空氣中彌漫著古樸的氣息。任廷龍正在制作紙張。59歲的任廷龍是修文縣六桶鎮海馬孔村任氏家族古法造紙傳承人,12歲起就跟著祖父、父親一起造紙,至今已從事手工造紙47年。“我從小就泡在紙漿里長大,這門手藝就像刻在我骨子里一樣。從采集構樹皮開始,剝皮、曬干、水漚、漿灰、煮料、漂洗、抄紙、壓紙、曬紙,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容不得半點馬虎。”任廷龍拿起一張剛制作好的皮紙,輕輕撫摸:“你看這紙,綿軟又有韌性,這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這么多年,我一直堅持用傳統方法造紙,就是不想讓這門手藝在我們這一代斷了。”
任廷龍在自家造紙工坊制作紙張。
海馬孔村任氏家族的古法皮紙憑借其優良品質,在市場上也贏得了一席之地。一位長期從海馬孔村訂購皮紙的客戶李先生表示:“我從事經書抄寫多年,對紙張的要求非常高。海馬孔村的皮紙質地柔軟,抗拉性強,非常適合用于經書抄寫和祭祀用。而且它是純手工制作,沒有化學添加劑,能最大程度保護經書。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和他們合作,就是看中了他們家紙的品質和傳承的誠意。”
制作好的紙張。
如今,任廷龍的子女大多學會了古法造紙技術,該技藝仍在家族中傳承。不僅如此,古法造紙也吸引了一些海馬村村民的關注和參與。村民張大哥原本在外打工,看到古法造紙的發展前景后,回到村里跟著任廷龍學習造紙技術。“在外面打工雖然能賺錢,但總覺得沒有歸屬感。現在回來學造紙,既能傳承老祖宗的手藝,又能在家門口賺錢,還能照顧家人,一舉多得。”張大哥笑著說。
對于家族中一些造紙手藝人另謀職業的現象,任廷龍有著自己的理解,但更多的是對古法造紙的堅守:“家族里有人出去闖蕩,尋找其他發展機會,這很正常。但紙漿間流淌的,都是歲月浸染過的章節,記錄著曾經的過往,也書畫著家鄉的山河錦繡。這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溫馨記憶,割舍不掉。只要還有一個人愿意學,我就會毫無保留地教下去,讓這門古老技藝一直傳承下去。”
任廷龍用自己制作的紙張書寫的家譜。
在海馬孔村,古法造紙不僅是一項傳統技藝,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任廷龍和他的鄉親們,正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古法造紙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圖/文 王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