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印江:深入踐行“兩山論”鋪就綠色發展坦途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這一理念科學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現實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在“兩山論”的指引下,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惜綠護綠,久久為功,實現從山水圍困到山水突圍,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綠色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在該縣朗溪鎮1.2萬畝石漠化治理區,眼下延綿數公里的石山上綠意盎然,滿山的金香橘、紅香柚掛滿枝頭,水果種植大戶何谷娥手持剪刀,正在進行疏果。
二十年前,何谷娥家和大多數的昔蒲、河西村村民一樣,為獲取更多耕地資源,不惜伐木開荒。然而“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換來的卻是“春耕一大坡,秋收幾小籮”,村民飽嘗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之苦,漸漸意識到生態失衡的村民,在當地政府引導下通過培土增地,開始種植桃李柑橘等經果林,何谷娥家也種上的10余畝經果林,后通過嫁接和品種改良,換種成蜜藍桃或大紅桃、金香橘等新品種,在今年仲夏桃李成熟季,何谷娥家的桃子迎來豐產期,批發獲得了上萬元的收益。
“這些石旮旯以前是種包谷、洋芋,收入不高。現在就是種柑子、桃子,今年僅桃子就產兩萬多斤,全賣出去了,賣了兩萬多塊錢。”何谷娥的話語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
護好青山,方得金山。朗溪鎮的石漠化治理不僅讓當地村民嘗到了生態的甜頭,更推動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每年春和景明之時,萬畝石漠化公園里的桃花、李花、梨花競相開放,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踏青賞花。“花”經濟和致富果成為了推動當地鄉村旅游、產業興旺的有力抓手。
朗溪鎮黨委副書記樂如仕表示:“今年是‘兩山論’提出二十周年,也是朗溪鎮取得石漠化治理成效最為突出的一年。在‘兩山論’指導下,朗溪鎮1.2萬畝石山上披綠裝、石縫里種出了‘金果果’。1.2萬畝石漠化治理區森林覆蓋率也超過70%,種出的金果子年產值破了3000萬,百姓收入實現翻番。春賞花、秋摘果,10萬游客共同見證了石窩變樂園。”
“含綠量”帶來“含金量”,朗溪鎮“植綠護綠,點石成金”之嬗變,是印江邁步“兩山”之路、堅守“兩條底線”的生動注腳。
把目光從朗溪鎮石漠化治理區收回,與之毗鄰的合水鎮大昔村同樣以綠色作答,在荒坡上種下的茶樹正長得旺盛。今年59歲的坪峨村村民李守梅和二十余名采茶工,身背竹簍等采茶具,在百畝茶山上來回穿梭,把一片片綠芽悉數采收進簍。
“這兩天采茶是采兩葉一心,2.5元一斤,一天能采四五十斤,有百元左右收入。”李守梅的笑容中透露出對生活的滿足和對未來的期許。
隨著一車鮮葉從茶山采收下山,山下的貴州山山谷農業有限公司綠片茶生產車間也開啟了忙碌的加工模式。今年1 至7 月,該公司生產的輾茶、紅條茶和綠片共計200余噸,實現綜合產值1000余萬元。據該公司大坡茶業種植基地管理員任光榮介紹:“為了最大限度提高夏秋茶的下樹率,公司采用人工 + 機采的方式協同推進,每天兩臺采茶機加二十余名工人手工采,一天能夠下樹茶青4000斤左右。”
走好“兩山”之路,加速綠色崛起,全力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之路的印江,始終把茶業作為2+N主導產業,全縣茶企通過抱團發展,實現茶葉產業的提質增效。目前,該縣26萬余畝茶葉正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綠色動能”。
“2024年茶葉產量1.198萬噸、產值8.7億元,持續帶動6.8萬茶農增收,促進13.8萬余群眾就業,茶產業社會經濟效益作用明顯。”印江自治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魏厚達表示,深入踐行“兩山論”,印江探索出“股份制龍頭企業+”發展模式,“久久為功”縱深推進生態茶產業發展,促進茶產業基地、加工、品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周蘇星、王東、鄒雪慶、張麗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