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銅仁:梵凈山下“點綠成金” 生態旅游繪就“詩與遠方”
清晨的梵凈山,云霧在山巒間流轉,清新的空氣里彌漫著草木的清香。在這片北緯27度的生態秘境下,“推窗見綠、出門入畫”不再是詩句里的想象,而是當地百姓與游客共同的日常。生態旅游正讓這里的綠水青山,悄然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坐落于貴州省銅仁市梵凈山腳、太平河畔的“梵塵七舍”民宿,是一處與自然共生的棲息之地。推開窗,云霧繚繞的山色撲面而來;庭院中,孩童在循環溪水打造的泳池里嬉戲歡笑。這家由重慶姑娘陳莉莉與她的當地丈夫傾三年心力打造的民宿,將生態理念深植于每一處細節——溪水回用成景,果樹取代裝飾綠植,讓客人在舒適中沉浸自然。

梵凈山腳的民宿群落。
江口縣梵塵七舍民宿負責人陳莉莉介紹道,在梵凈山開民宿,最看重的就是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我們始終堅持‘不砍樹、不填溪’的理念,建筑設計依山就勢,避開古樹和溪流緩沖區,優先采用本地石材,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干擾。運營中劃定生態保護區域,實施污水垃圾全流程無害化處理,確保不污染一寸山水。”
秉持這樣的理念,民宿完美融入了自然環境。自2021年開業以來,迅速成為追求自然體驗的游客的熱門選擇。湖南的劉先生已是銅仁的“常客”,這次他特意帶家人入住這家寶藏民宿。

民宿環境。
“這家民宿我是第一次來,今年7月份我們的朋友同事在這邊玩,說這里很好,所以我們就直接來這里住。平時每年都要來銅仁這邊一次,所以我來這里次數特別多。這邊確實空氣很好,山清水秀,民風很淳樸。”湖南游客劉先生表示。
“現在客人推開窗就是云霧山景,餐飲食材都來自自家菜園和當地村民。我們不只是做民宿,更是要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江口縣梵塵七舍民宿負責人陳莉莉表示,“現在31間房旺季要提前訂,正是因為客人來這里不僅能住,更是想來感受‘推窗見綠、出門入畫’的生態之美。”
與此同時,有著“中國土家第一村”之稱的云舍村迎來了午后的熱鬧時光。村里舉辦的摸魚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河邊滿是歡聲笑語。不遠處的“云尚食府”內,負責人姚艷正忙碌地招呼著客人。

游客品嘗當地美食。
姚艷2018年嫁到云舍村時,村里的生態旅游剛起步。看著家門口的好山好水,她和丈夫決定把自家房子租出去開民宿,自己則開起了這家農家樂。
因為當時我覺得我們山環境這么好,空氣這么好,金山銀山就是咱們的靠山,我就選擇做了餐飲。“游客每天就有四五十桌、六七十桌,忙的時候可能有七八十桌,營業額每天有1萬多,有的時候甚至會上2萬。”江口縣太平鎮云舍村村民姚艷向筆者介紹道,“我一家人有十幾口都是依靠這個餐館,因為有政府幫我們宣傳,然后大環境這么好,我們只負責在家把服務做好,把品質做好就能掙到錢,這是我們村里面人最幸福的。”
從最初夫妻兩人忙碌,到如今全家十幾口人齊上陣,餐桌上的社飯、抹茶面、江口米豆腐,都是游客們必點的“生態味道”。

游客正在云舍村游玩。
“今天吃的這個米豆腐很好吃,這個樅樹菌很好吃,還有這個抹茶也很好喝,云舍很舒服,感覺田園氣息很濃,人氣很旺,特別是空氣很清新,也許就是夢想中的詩和遠方。”成都游客韓保雄說。
游客眼中的“詩與遠方”,離不開對生態的精心呵護。在梵凈山,每日9000人的限流政策、新能源觀光車的普及,讓這片凈土得以休養生息;而村民從“靠山吃山”到“護山養山”的轉變,更讓生態保護有了最堅實的根基。
江口縣全域旅游發展中心綜合股負責人母丹說,“我們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比如梵凈山每日限流9000人,采用新能源觀光車。通過大量生態環境保護宣傳,讓村民明白,保護好古樹、溪流、野生動物,就是保住了‘金飯碗’,現在村民主動當起生態監督員,這才是最可持續的發展。”
保護與開發的平衡,讓生態旅游的富民效應持續釋放。2019到2023年,梵凈山累計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億元;2024年游客量再創新高,達197萬人次,比上一年增長7.2%,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特產等產業蓬勃發展。
從梵塵七舍的推窗見綠,到云尚食府的煙火氣濃,梵凈山下的“詩與遠方”,正用生態旅游的畫筆,描繪著保護與發展共贏的美好畫卷,這里的每一片綠葉、每一縷炊煙,都在訴說著“點綠成金”的生動故事。(圖/文 劉雨、謝宗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