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從“菜籃子”到“菜盤子” 黔貨出山跑出“加速度”

近年來,印江自治縣緊扣東西部產業協作機遇,創新踐行 “東部企業+印江資源”“東部總部+印江基地”“東部市場+印江產品” 三維合作模式,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核心供應基地。如今,印江農特產品正乘著這股協作東風,在“黔貨出山”的道路上跑出亮眼 “加速度”。
清晨的陽光剛灑向大地,位于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天星村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數十名身著工作服的工人穿梭在翠綠的辣椒壟間,指尖翻飛間,一串串鮮紅飽滿的辣椒被采摘下來,經過分揀、裝箱等工序后,很快裝滿了一個個周轉筐。這些新鮮的辣椒將搭乘冷鏈專車,一路南下直達粵港澳大灣區。
“從基地采收完成到送達東莞商超,全程冷鏈運輸僅需16個小時,20個小時內就能端上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餐桌。” 貴州互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悟頡的話語中,滿是對這條 “鮮速通道” 的自信。
正是東西部產業協作的東風,為印江農產品插上了“飛越大山”的翅膀。以往,印江辣椒要經過多層中間商轉運才能抵達沿海市場,不僅新鮮度打折扣,農戶收益也被壓縮。如今,辣椒從田間地頭直接對接大灣區商超,中間環節的 “減法”,既最大程度保障了農產品的新鮮口感,又讓產值實現了顯著提升。
“我們貴州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好,山清水秀無污染。無論是辣椒、水果還是其他農產品,即便品種相同、種植方式一致,在口感和品質上都更勝一籌,這也是我們的產品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受歡迎的關鍵。” 朱悟頡指著田間長勢喜人的辣椒介紹,今年基地種植的 “椒霸天下” 品種,畝產可達5000斤左右,市場價穩定在每斤5至7元,效益十分可觀。
印江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 “菜籃子” 生產基地,不僅讓遠方的大灣區市民吃上了健康美味的黔地農特產品,更在當地釋放出強勁的 “富民效應”——既盤活了各村閑置的土地資源,又為村民搭建了就近務工的增收平臺。
“我每天就在基地采辣椒,按斤算工錢,5角錢一斤。最多那天我采了 260多斤,三天下來采了近700斤,收入很實在!” 說起在基地務工的收獲,柏果村村民吳廷彩臉上滿是笑容,話語里滿是滿足。
據該 “菜籃子” 生產基地負責人楊萬松介紹,近年來基地已成功流轉天星、紅木、竹元等村的400畝土地,讓閑置土地變成了 “增收寶地”。僅去年一年,基地就帶動當地群眾務工超5000人次,累計發放務工工資約40萬元,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增收。
從印江山間的 “菜籃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 “菜盤子”,印江辣椒的 “出山記”,正是貴州 “黔貨出山” 與東西部產業協作的生動縮影。隨著冷鏈物流體系的持續完善、交通條件的日益便利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印江正以特色農業為紐帶,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加速奔跑。未來,將有更多帶著 “黔味” 的優質農特產品走出大山、香飄大灣區,為兩地產業協作與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印江縣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