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劍河: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 護航秋糧豐收

眼下,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明大壩稻浪翻滾,黃綠相間的稻田宛如一幅巨大的天然畫卷,盡顯豐收前的生機與活力。伴隨著旋翼的陣陣轟鳴,貴州劍南農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員歐政林熟練地啟動植保無人機,開展秋收前的最后一次病蟲害防治噴灑作業。
豐收在望的劍河縣南明大壩。姜澤光攝
無人機沿著預設軌跡平穩巡航,霧化的藥劑如細密春雨,均勻地灑向每一寸稻田。“以前人工打農藥,一畝地最少要兩個多小時,現在有了無人機,又快又均勻,一畝最多10分鐘,我一天能完成100多畝的作業,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既省心又省力。”歐政林擦了擦額頭的汗,感慨科技帶來的變化。
無人機噴灑農藥不僅具有省時、省工、省藥等優勢,還降低了環境污染風險,也使藥物能夠均勻地附著在作物葉片上,提高了防治效果,為糧食穩產高產提供了堅實保障。
貴州劍南農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員歐政林在植保無人機的藥箱中加入兌好的藥水。劉夢攝
農技人員還定期到田間巡查蟲情,仔細觀察稻谷病蟲害發生情況,根據實際病情指導科學選用藥劑、精準控制用量,切實保障防治效果。
劍河縣農業農村局植物保護技術服務站站長楊昌國介紹:“自今年5月份以來,我們的技術人員就持續深入田間開展水稻病蟲疫情監測,根據病蟲發生動態及時發布病蟲情報,讓老百姓清楚知道什么時候打藥、用什么藥防治。同時成立了4個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小組,全方位指導農戶科學安全用藥。”
劍河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正在巡查水稻蟲情。 劉夢攝
在南明鎮小湳村,矗立在稻田旁的白色裝置,宛若守護農田的“衛兵”。農技人員正細致檢查監測設備運行狀況——這套物聯網自動蟲情信息采集系統與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堪稱病蟲害防控的“智慧眼睛”,構建起全天候監測網,集害蟲誘捕拍照、數據傳輸分析等功能于一體,動態掌握蟲情規律,為精準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劍河縣始終將水稻病蟲害監測防控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持續深化農業科技應用、擴大無人機防治服務覆蓋范圍、開展水稻綠色防控技術培訓等舉措,構建起“監測-預警-防治-指導”的全鏈條保障體系,織密水稻病蟲害“防護網”,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姜澤光、劉夢)
無人機正在開展病蟲害防治噴灑作業。姜澤光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