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包袱”變“產業財富”!貴州桐梓:讓秸稈“變廢為寶”

曾經令人頭疼的秸稈,如今在桐梓縣變成了“香餑餑”。秸稈綜合利用讓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經濟資源,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環境。
秸稈綜合利用。陳桂良攝
在桐梓縣茅石鎮中關村的田地里,村民們正忙著將全株青貯玉米連同秸稈一捆捆背往路邊裝車。這些以往被焚燒或丟棄的秸稈,現在有了新去處。
村民徐思雄采取的是加工后小部分賣給農戶,大部分由貴州星辰云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收購,均用于喂牛。“我今年種了全株青貯玉米、甜玉米共計400多畝,秸稈收了,不僅地里面很干凈,還能減少焚燒對環境的污染。”徐思雄說,對群眾增收和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秸稈加工后用于喂牛。陳桂良攝
桐梓縣茅石鎮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路徑,不僅提高秸稈利用率,同時帶動周邊村民務工。“我們運上車1天要運80趟左右,工資是200元/天。”桐梓縣茅石鎮中關村村民程應華說,他們都是來自附近,這樣的工資還不錯。
秸稈綜合利用為農戶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收入,同時,養牛場也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穩定且成本較低的飼料來源,降低了養殖成本。
回收高粱秸稈。陳桂良攝
養牛萬頭以上的桐梓縣風水鎮,采用由合作社統一收購秸稈用于合作社牛場喂牛和幫助農戶加工用于喂牛的模式。這種模式與桐梓縣茅石鎮的企業直接收購不同,更加強調合作社的樞紐作用。合作社作為連接農戶和養殖場的橋梁,既解決了秸稈處理問題,又為養殖業提供了飼料來源。近段時間,該鎮正在進行高粱秸稈的清除加工。
回收青貯玉米。陳桂良攝
“今年是按400元/噸向群眾回收,收來加工好、包裝好過后進行存放、發酵。”據貴州捌聯農業專業合作社養牛專班負責人謝志虎介紹,目前,他們主要回收的是高粱秸稈和玉米秸稈,群眾的積極性都很高。
加工秸稈。陳桂良攝
以往被焚燒或隨意丟棄的秸稈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還易引發水體富營養化。現在,這些“生態包袱”變成了“產業財富”,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以前主要是焚燒,很污染環境。”桐梓縣風水鎮泡通村村民李文江說,他種了10畝地的高粱,秸稈主要賣給貴州捌聯農業專業合作社,還有一份不錯的收益。(李甜甜、陳桂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