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森林入股點“碳”生“金”

初秋的雷公山,青山如黛,層巒疊嶂,溪流潺潺。
9月4日清晨,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黃里村的苗族護林員楊剛已踏上巡山之路。他腳蹬一雙磨得锃亮的膠鞋,肩上挎著一個帆布包,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仔細巡查。每遇見一棵古樹,他都會駐足察看,留意是否有病蟲害的跡象。
山路崎嶇且濕滑,露水浸濕了他的衣衫,但他腳步依舊沉穩,目光始終專注地掃視著周圍的一草一木。沿途的村民看到他,都會熱情地與他打招呼,他總會笑著回應,順便提醒大家注意森林防火,共同守護這片養育了世代苗家人的綠色家園。
“以前是‘砍樹賣木頭’,如今是‘種樹賣空氣’了!”楊剛感慨地說道,“以前只曉得砍樹換錢,現在守著這片林子,空氣都能變成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碳匯林木。
楊剛口中的“賣空氣”指的是“司法碳匯”。
2022年7月,西江鎮黃里村動員15戶林農將177畝森林入股雷山縣玖香茶葉加工廠,一畝森林碳匯折算50元為一股。按照協議,入股期限暫定5年,期滿后可續約或退股。分紅時間為半年小分一次、一年大分一次。
2023年10月18日,得益于東西部協作,在黃里村的踩鼓場上,在全村人的見證下,廣東省一家企業代表與黃里村林農代表分別在協議書上簽字蓋章并互換文本,達成全國首例“司法碳匯跨省協作”企業認購協議。同時,揭牌成立全國首個“‘司法碳匯跨省協作’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村民憑借森林碳匯獲得了手中實實在在的收益,從那天起,這片山林開始以全新的“姿態”回饋著山民。
在雷山縣,這樣的轉變正在每個村寨悄然發生。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雷山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5%,全縣102萬畝林地每年固碳量超過50萬噸。近年來,當地創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曾經的“綠色寶藏”真正變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銀行”。
如何將漫山遍野的林木資源轉化為可量化、可交易的碳匯產品,成為首要解決的課題。
黃里村航拍圖。
“我們創新采用了‘統管代營’模式。”雷山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楊秀啟介紹,由縣里統一管理碳匯資源,專業公司負責項目開發、監測和交易,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村集體和農戶。其中70%直接分配給林農,20%用于生態修復,10%作為村集體發展基金。
在黃里村,村民侯里賢領到了第一筆碳匯分紅。“我家有10多畝林地,首次分紅拿到850元。不用砍樹就能有收益,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更讓他開心的是,村里用碳匯基金修建了防火通道,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為了提升碳匯價值,雷山縣還探索了“碳匯 +”多元路徑。在方祥鄉,2000畝毛竹林被開發為碳匯項目,預計每年可產生額外收益20萬元;在丹江鎮,林下種植的中藥材、食用菌等生態產品獲得碳標簽認證,市場價格提高30%。
這些舉措不僅讓林農的錢包鼓了起來,更激發了大家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如今,走進雷山縣的村寨,隨處可見村民自發參與植樹造林、巡山護林的身影,曾經“靠山吃山、砍樹賣錢”的舊觀念已被“護山養山、綠色生金”的新思維所取代。
碳匯項目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益,更是生態觀念的深刻變革。
法官向村民宣傳“司法+碳匯”知識。
“過去盜伐林木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大家都爭著當護林員。”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說,2023年全縣盜伐案件同比下降72%,森林火災發生率創歷史新低。村民自發成立“護林隊”,開展造林補植,全縣森林質量持續提升。
在黃里村,為加強森林的防護和管理,村里專門組建了一支護林隊伍。他們除了承擔宣講、巡山、管護的職責外,還要進行病蟲害監測防治,還嘗試通過開展古樹名木認養,增強村民保護意識。
除此之外,村里還按照民族地區傳統鄉村治理方式,制定了3個60的獎懲機制,即若發現一起濫伐、失火等損毀情形,當事人要承擔60公斤豬肉、60公斤米酒、60公斤大米的處罰;如因生產生活需要持證采伐林木,必須征詢和告知對方;對采伐林地和自然災害損毀林地,要及時補種補植。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輕人開始返鄉創業。28歲的楊曉娟大學畢業后回到方祥鄉,創立了生態農產品電商平臺。“我們銷售的每一款產品都會標注碳足跡,消費者掃碼便能看到減碳量。”她的團隊去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帶動了50多戶農戶實現增收。
如今,在黔東南,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進來,農戶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森林碳匯入股企業”分紅儀式現場。
近年來,黔東南州通過單株碳匯、林業碳匯試點、碳票發行、司法碳匯助力生態修復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在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還在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真正把“森林碳庫”打造成為富民增收的錢庫,助推生態優勢轉化,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目前,全州碳匯交易額已突破2000萬元。
夕陽西下,楊剛結束了一天的巡護。站在山頂眺望,萬畝林海在余暉中泛起金色的波浪。“這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傳家寶’,現在更成了‘致富寶’。”他的話語中滿是自豪。
山腳下,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些笑容,正是“兩山”理念生動的詮釋。(圖/文 曹楊軍、馮哲、魏麗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