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繪銅城新圖景
——銅仁應急·交通·生態三個領域推進數字化轉型紀實

在2025年“數據要素×”大賽貴州分賽中,銅仁市7個參賽項目從全省184個項目里嶄露頭角,拿下1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和5個三等獎。這些項目涵蓋生態信用數據資產開發、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綜合治理等多個領域,生動展現了銅仁市以數據要素破解治理難題、推動治理現代化的堅實步伐。
作為國家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市,銅仁市秉持“應用驅動?融創發展”戰略,讓數據成為打通治理堵點、提升服務效能的關鍵,不僅在省級賽事中交出亮眼“數字治理答卷”,更在應急監管、交通疏導、生態發展三大領域實現從“傳統模式”到“數字賦能”的跨越,為欠發達地區數字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應急監管
“預警雷達”筑牢安全防線
“以前暴雨預警靠村干部挨家喊,現在終端直接語音播報,還能一鍵連線縣應急局,響應快多了!”江口縣太平鎮梵凈山村村干部楊昌富的話,道出基層應急治理的“數字變革”。這背后,是大賽三等獎項目——銅仁市村級應急指揮系統的落地,該系統與同獲殊榮的數據要素賦能建筑行業智能化監管治理項目,正推動銅仁應急與監管領域向“主動防控”加速轉型。
此前,傳統基層應急治理存在諸多突出問題,“信息孤島”“響應滯后”現象較為常見;全市2900余個村級組織曾長期面臨困境,應急數據分散在氣象、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數據難以互通共享;預警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受阻,無法及時觸達基層,突發事件處置高度依賴人工匯報,效率低下。
為破解這一難題,貴州蟻棲同悟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村級應急指揮系統,融合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為該市2900多個村定制高集成融合終端,整合40余項應急數據,實現“遠程一鍵調度、精準預警推送、數據可視化展示”。2024年,該系統累計推送預警信息5700余條,在暴雨、森林火災等突發事件中,通過“兩段叫應”機制和四級視頻會商系統,讓上級指令直達村級,應急響應速度提升50%,成功打通應急指揮“最后一公里”。
除基層應急外,建筑行業安全監管也曾長期受困于“被動整改”模式。過去,住建部門主要依靠人工巡檢,單個工作人員日均最多檢查3個工地,漏檢率超過30%;“夜間突擊施工”等隱蔽違規行為難以追溯,40%的安全事故均源于此類未及時發現的隱患。
此次獲獎的“數據要素賦能建筑行業智能化監管治理”項目,為建筑行業安全監管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該項目整合施工現場視頻監控、物聯網傳感器等多源數據,運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實時識別安全隱患,同時引入多模態大模型構建動態風險識別模型。目前,該項目已規劃建立“視頻幀截圖+數據記錄+規范條款”三聯證據鏈,預計將“違規-整改-復查”的閉環周期從7天縮短至3天,漏檢率降低60%,推動建筑行業安全監管從“事后追責”向“事前防控”轉變。
如今,銅仁應急與監管體系以數據為“預警雷達”和“防控盾牌”,正不斷筑牢治理現代化安全基石。
交通治理
“數據指揮”疏通城市動脈
“以前早高峰過十字街要等3個紅綠燈,現在最多2個就能過,上班省了10分鐘!”思南縣關中壩街道市民王艷的感受,源于獲大賽三等獎的思南縣“數據驅動型”城市智慧交通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打破傳統交通治理的“經驗依賴”,讓當地交通運行更加順暢高效。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思南縣機動車保有量年均增長,2024年已突破8萬輛。然而,城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交通治理面臨諸多難題,十字街、烏江大橋等10多個關鍵路口,早晚高峰擁堵時長超過90分鐘,即便民警每天現場巡邏4小時,擁堵問題仍難以緩解;年均發生交通事故300余起,因監控盲區多、取證速度慢,案件處理平均需要7天;人工巡邏查處交通違法時,日均處罰量僅占實際違法總量的30%,“人力少、手段單一、效率低”成為交通管理的普遍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思南縣“數據驅動型”城市智慧交通綜合治理項目通過數據整合與智能模型構建實現破局。項目團隊打通公安卡口、公交GPS等10余類數據資源,構建了能夠實時預測1小時內車流變化的AI調度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三大核心應用場景。
智能違法查處上,系統可自動識別交通違法行為,日均處理違法案件35起,效率較人工巡查提升133%;動態交通管控上,針對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模型可提前30分鐘推送警力部署建議,使擁堵發生率降低30%;在快速事故處置方面,現場數據實時回傳結合歷史案例分析,幫助民警快速定責,事故認定時間從7天縮短至3天。
“數據賦能”不僅提升了交通治理效能,還顯著降低了行政成本。該項目投用后,民警日均巡邏從4小時縮至2小時,年均省警力成本約60萬余元;事故處理周期縮短,年均節省辦公成本10萬余元。如今,思南縣主城區高峰時段平均車速進一步提升,闖紅燈、違法停車等交通違法行為同比減少40%,“數據指揮”讓城市交通治理從“被動治擁堵”轉向“主動保順暢”,為該縣交通建設管理安裝了“智慧大腦”。
經濟賦能
“數智引擎”驅動產業振興
銅仁數字化轉型不止步于應急、交通、生態領域,更深入農業產業,以數據破解“三農”痛點,為鄉村全面振興注數字動能。此次“數據要素×”大賽二等獎項目“人工智能促進蛋雞產業生產數智化應用”,打造產業互聯網平臺提供一站式方案,物聯網監測雞舍環境,AI自動調控,讓貴州康盛達8萬羽蛋雞僅需1名飼養員,人工成本降40%;“共享工廠+集采”優化采購,助企業每噸飼料成本降50元以上,年省超1.2億元;還以養殖數據建“數字信用”,聯合擔保機構提供1.4億元融資擔保,一季度授信超3000萬元,有效緩解了農業企業“貸款無抵押、融資無門路”的難題。
同獲三等獎的“畜牧業精準管理與活體抵押風險管控”,針對畜牧業痛點,創新“四層二域”架構,區塊鏈存證牛只生命周期,聯邦學習保數據安全,貸款審批從7天縮至1天,累計放貸1.07億元且不良率低于1.5%;物聯網采集數據結合模型,單牛年飼喂成本降800元、疫病損失降20%,服務103家養殖戶戶均年增收15%,還構建三省數據共享沙箱,成為西南畜牧業數字化標桿。
生態治理
“信用積分”激活綠色價值
作為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的生態大市,銅仁曾長期面臨生態資源“難度量、難交易、難抵押、難變現”的困境——林農和綠色企業的生態貢獻無法有效轉化為經濟收益,制約了綠色發展動能。此次2025年“數據要素×”大賽貴州分賽一等獎項目——“基于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生態信用數據資產開發與流通體系”,以數據為紐帶,讓“沉睡”的生態資源實現“數據變現”,為銅仁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該項目以“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行為量化”雙軌架構為核心,通過科學機制讓無形的生態價值變得“可度量、可交易、可增值”。在數據歸集環節,項目團隊打通政府、企業、個人三端數據壁壘。政府端整合發改、水務、林業等10多個部門的10萬余條環境指標數據;企業端采集1600余家綠色企業的節能減排、生態產品產銷等數據;個人端通過“梵凈生態賬戶”APP,記錄30萬余條公眾綠色出行、垃圾分類、植樹護林等行業數據。在此基礎上,項目設立了“生態積分”,制定確權生態林每公頃折算15分、流轉土地發展生態產業每畝折算6分、綠色出行單次可得2分……這些“生態積分”既是對公眾與企業生態貢獻的直觀證明,也可兌換實實在在的權益,讓生態參與既有榮譽認可,也有實際回報。
數據變現的關鍵在于生態積分的多場景應用。在生態信用場景上,生態積分是政府部門考核、綠色金融機構授信的核心依據?!百F州銅仁貴茶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和貴州銅仁凈茶茶業有限公司分別獲得5000萬元和4000萬元的授信資金,通過評價得出企業‘生態融資價值指數’為A級,將貸款利率下調0.5%,年均節省利息45萬元,積分較高的企業還可優先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和綠色采購訂單?!辟F州梵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服務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陸鷺說:“在生態權益上,‘生態積分’可直接抵扣水電費、景區門票,還能兌換民宿住宿優惠;林農憑借林權確權獲得的‘生態積分’可在專屬平臺上交易活立木、碳匯等生態產品?!?/p>
同時,項目還構建了“鏈、算、數”一體的可信數據空間保安全,通過用區塊鏈存證、聯邦學習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目前開放20類生態數據集,“梵凈生態賬戶”注冊超5萬人,綠色信貸累計發放1.2億余元。
未來,該市將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數字技術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治理各領域,持續完善應急、交通、生態“三位一體”數字化治理體系,為欠發達地區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多“銅仁經驗”。(馬結華、羅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