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米高橋架起思政講臺!貴州師大學子在云端感悟“中國式現代化”

9月9日,貴州師范大學融媒體學生記者團師生一行16人,走進月底即將通車的花江峽谷大橋,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師王亞麗以“橋”為媒,在大橋上為同學們現場講授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課”。同學們深受觸動,在實踐中感悟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這堂思政課,是貴州師范大學“薪火相傳·理響師大”宣講品牌新的探索。
9月底即將通車的花江峽谷大橋。
“‘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誰知道這句詩描寫的是哪座橋?”王亞麗以提問的形式開啟課程的講授,學生記者團成員鄭宇倩舉手答道:“我知道,是趙州橋!”“是的,而且那時的工匠們還首創了敞肩拱的結構形式,渾厚、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王亞麗補充。師生互動間,橋梁的形態仿佛躍然眼前。
王亞麗為同學們講授思政課。
從趙州橋、廣濟橋、洛陽橋,講到“承載民族抗戰記憶”的盧溝橋,再講到武漢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北盤江大橋……
“飛過千年時光,人類社會中的橋梁不只是通路,更是文明的刻度。”王亞麗將同學們的思緒拉回當下。
為什么說橋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注腳?面對提問,同學們紛紛駐足沉思。王亞麗笑著指向遠處的群山:“貴州曾被稱為‘地無三尺平’,而現在,世界前100座高橋有近半數在貴州;世界前10名的高橋,更是有4座位于貴州。這就是從‘阻隔’到‘聯通’的跨越,在西南地區架起了一方‘高速平原’。”
王亞麗老師。
“作為高625米、全長2890米、主跨1429米的單跨鋼桁梁懸索橋,花江峽谷大橋正以橫豎‘世界第一’的硬核實力,演繹著現代工程技術與自然天險的激情對話?!蓖鮼嘂惱^續介紹,600多米高空的精準對接;防火新技術讓主纜可抵御1100℃烈焰;液壓自爬模施工工藝使主塔塔柱“一柱擎天”,11萬根桿件精準拼裝成超大“鋼骨”,39494根高強度、高精度、高耐腐蝕性的鋼絲,以“繡花功夫”編織輕量化鋼鐵脊梁……
王亞麗為同學們講授思政課。
談及未來,王亞麗提出了“未來之橋”的暢想:“除了物理空間的連接,我們還需要科技之橋、文化之橋、友誼之橋。”她鼓勵同學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爭做架起“未來之橋”的建設者,用知識連接夢想與現實。
研學途中同學們沿著施工便道徒步前行,感受建設者們作業的艱辛,“腳下的每一塊石板,都浸潤著建設者的汗水。”學生記者團成員孔然撫摸著路面,語氣中滿是敬佩。
認真聽講的同學們。
“以前覺得思政課的內容離我們很遠,今天站在大橋上,才真正明白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歷程。”課程結束前,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分享感悟。
王亞麗看著熱烈討論的同學們,欣慰地說:“‘行走的思政課’就是要讓理論走出課本,讓同學們在實地感悟中堅定理想信念。花江峽谷大橋是貴州的橋、中國的橋,更是連接未來的橋,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汲取奮進力量?!?/p>
貴州師范大學融媒體學生記者團與張維為教授合影。
夕陽西下,花江峽谷大橋更顯雄偉。同學們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歸途。而這座橫跨峽谷的“鋼鐵脊梁”,已然成為他們心中最生動的思政教材,激勵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力架起屬于自己的“未來之橋”。(文/周天宇 圖/張浩、楊佳、周洲、鄺嘉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