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江口:梵凈抹茶“闖世界” 跨國廚藝對話共探產業未來

9月6日至7日,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迎來了一場別具一格的美食文化盛宴——“一抹青綠·百味共生”貴州抹茶 中外地域美食創意共享會。來自中國、意大利、剛果(布)和克羅地亞的四位主廚以貴州抹茶為靈感源泉,通過廚藝展示與對話交流,共同探索了“萬物皆可抹”的美食哲學,助力探尋抹茶在全球美食文化中的無限可能。
創意碰撞 四國大廚各顯神通
活動首日,四位廚師以貴州抹茶為靈魂原料,結合各自國家的特色食材,創作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抹茶+美食”作品。
“中國巧克力大師”、貴州本土抹茶品牌主理人湯昀鵬,以“中西融合”為理念帶來三款創新作品——抹茶云腿月餅、抹茶巧克力和抹茶綠豆月餅,將中國傳統味覺記憶與抹茶微苦回甘之味巧妙結合。
活動現場。
意大利主廚Simone則以抹茶提拉米蘇和抹茶醬配香煎三文魚回應了意大利與中國風味的共鳴,他精心制作的“抹茶米蘇”成為焦點。這款經典意大利甜點在Simone的巧手下,融入了貴州抹茶的清新香氣,為傳統美食注入了新的靈魂。
來自剛果(布)的主廚Jefferson以“抹茶醬+非洲烤雞腿”詮釋了香料與茶韻的熱烈交織,并巧妙地運用蛋黃醬和香料,將非洲風味與抹茶完美融合,呈現出獨特的美食體驗。
克羅地亞廚師Alan則聚焦于抹茶與健康膳食的天然契合。他用抹茶制作手工細繩面,并用慢燉十小時的牛肉與之搭配,呈現出濃郁而不失平衡的味覺體驗。
活動現場。
深度對話 共探抹茶未來之路
9月7日的對話交流環節,四位大廚圍坐一堂,就“尊重傳統”與“擁抱創新”的主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大廚們通過沉浸式對話,將“從工廠到餐桌”的產業思考轉化為可觸可感的體驗場景——既延續傳統工藝的現場演繹,又搭建起多元文化交融的味覺實驗室。他們一致認為,抹茶不僅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湯昀鵬強調了貴州抹茶在品質和文化上的雙重獨特性:“貴州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我們的抹茶在色澤、營養和口感上都達到了極致。而抹茶更是有靈魂的食材,它既羞澀——怕光怕熱怕潮濕,又極具包容性——可冷可熱、可甜可咸,讓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廚師,能以多元的烹飪理念拓展抹茶的可能性。”
活動現場。
“意大利美食的靈魂在于尊重原材料,而抹茶作為一種‘超級食材’,其獨特的苦味與清新香氣為我們的菜品增添了新的層次,能達到味覺上的完美平衡。”同時,Simone還從國際市場的視角出發,提出了對抹茶未來的展望:“我們應該因地制宜,讓抹茶在全球各地都能以最適合的方式融入當地飲食。我相信,只要做到尊重與創新,抹茶完全能夠在全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我之前以為抹茶苦味太重,但真正使用后才發現它的層次感和融合力。”Jefferson在對話中表示,抹茶可以成為世界美食交流聯合的一個味覺紐帶,比如,抹茶的微苦與清香非常適合用于醬料和燉肉,能夠很好地平衡非洲香料的濃郁。只要抹茶的品質好,把握好比例,就能做出豐富多樣的產品,為菜肴增添層次感。
活動現場。
“抹茶獨特的綠色和風味,能為每道菜增添視覺與味覺上的吸引力,其健康屬性也與地中海飲食理念不謀而合。”在Alan看來,貴州抹茶自動化、標準化和無菌化的生產工藝也令人驚嘆:“工廠更像實驗室——潔凈、規范、高科技,這正是高品質的保證。”他認為,抹茶能夠以最適合的方式融入全球各地的飲食文化,關鍵在于主廚是否懂得運用甜味、醇厚(如奶油)、酸度(如檸檬)或咸鮮(如高湯)來平衡抹茶本身的輕苦。只要做到尊重與創新,抹茶完全能夠在全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產業崛起 “梵凈抹茶”走向世界舞臺
盡管四位大廚來自不同的國家,擁有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烹飪風格,但貴州抹茶卻成為了他們相聚的紐帶。在這場創意共享會上,他們不僅展示了各自對抹茶的創新運用,更探索了抹茶的無限可能與魅力。“抹茶不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湯昀鵬的話道出了四位大廚的共同心聲。他們因貴州抹茶而相聚,也因抹茶而結下了深厚友誼。
活動現場。
此次活動的舉辦地銅仁市江口縣,不僅是美食文化的交匯點,更是貴州抹茶產業的崛起之地。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嚴格的品質把控,江口縣已經發展成為貴州抹茶的重要產區。抹茶產業龍頭企業貴茶集團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抹茶單體精制車間,生產出具備生態好、質控好、工藝好、營養好、品質好五大特點的“五好抹茶”。截至2025年8月,貴茶集團抹茶銷量達1120噸,其中出口400噸,產品遠銷至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梵凈抹茶”以高原特色、歐盟標準和“五好”品質,正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中國茶名片。
如今,這一抹青綠,正跨越山海,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廚房與餐桌之間,成為連接不同文化的味覺紐帶。正如與會廚師所表達的,抹茶不再只是一種特色食材,更是一種跨文化的“味覺通用語”。(圖/祁桂騰、文/羅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