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縣久長街道雙堡村:眾多文化遺產遺跡等你來

貴州省修文縣久長街道,有一處名叫“雙堡”的古老村寨,是明代屯兵置堡的“老鴰堡”。如今,這里不僅有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還隱藏著不少鮮為人知的歷史文化遺跡,等待著大家去發現、去保護。
久長街道雙堡村,于2013年由原上堡村、下堡村合并而成,屬于苗族聚居村寨,全村1062戶3650人,其中少數民族236戶980人。生活在這兒的“青苗”和“小花苗”能歌善舞,自古以來,在春節、四月八、端午節等重要節日,經常舉辦“跳花節”,祭祀祖先,展演山歌、斗角舞、板凳舞、花棍舞、蘆笙舞等傳統節目。
雙堡村苗族斗角舞傳習所。陶群攝
近30年間,雙堡村苗族歌舞多次走上國際、國內重要舞臺。1995年春節,當地蘆笙舞《慶豐收》代表貴州省到北京參加第九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并榮獲二等獎;1996年,當地苗族蘆笙歌舞隊應邀前往日本訪問演出,先后巡回展演14場。后來,“苗族斗角舞”“修文縣久長鎮下堡村苗族舞蹈”分別被列為貴州省和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斗角舞傳習所展陳一角。陶群攝
“我們斗角舞的傳承,來源于以前的跳花坡。我們小時候,在一個山上‘跳花坡’,這個‘花坡’實際上就是苗族的相親大會,一般為期3天,第一天把花竿撐起來,第二天就開始相親,大家圍起來唱山歌、跳舞,開展這些民俗活動。現在在家的年輕人少了,跳花坡舉辦得比較少,而且僅僅相當于狂歡節之類的民俗活動。”雙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安禮說。
雙堡村大營盤山。姜繼恒攝
雙堡村地處修文河上游狹長的河谷盆地,兩岸群峰聳立。村里有兩座營盤山,頂端均建有古營盤,歷史久遠,修建于何年何月,至今無從考證。
其中坐落于“杜家大坡”背后的營盤山。山腰長滿齊人高的雜草,沿前人的足跡往上摸索,是密不透風的幽深樹林,荊棘遍布,攀援于其中,寸步難行。好不容易穿越數百米的灌木叢抵達峰頂,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古老的石墻,掩藏于密林中。
雙堡村古營盤石墻一角。姜繼恒攝
這面古墻做工精致,由厚重的方形條石壘砌而成,厚1米左右,高約2米。墻體頂端,有部分邊角透過林木嶄露出來,站到上面,陰風怒號。石墻內同樣是茂盛的叢林,密不見底;石墻外視野遼闊,山下景象盡收眼底。據村干部介紹,古石墻沿峰頂纏繞一圈,以前有完整的拱門,墻內就是古營盤,面積很寬,里面有不少古建筑遺跡。
雙堡村古營盤石墻。姜繼恒攝
“小時候見到的營盤,經常有人來,里面沒有植被,有一些類似于房子地基的遺址,現在全部長草、長樹木,完全無處下腳。石墻將山頭包起來,整整的一大圈,有一道拱門進出,拱門外是一條2米寬的步道。現在拱門垮了,步道也湮沒在樹木當中了。”劉安禮回憶道。
深藏于叢林的雙堡村古營盤石墻。姜繼恒攝
在雙堡村,除了軍事遺跡,還有不少古道、古橋、古寺廟等遺址遺跡,其中現存的古橋,還有掩橋、平橋、上堡大橋、水口寺橋等。掩橋是一座長約2米的石拱橋,從岸上架到河中心的巖石上,橋孔像明亮的眼睛,橋體整體像一只尖嘴動物探出的頭顱。
雙堡村掩橋。陶群攝
“掩橋只修建一半、通往河中心。據老人們傳說,它是明朝時代修建的風水橋,以前用來掩壓對面的火焰山,相當于迷惑妖魔鬼怪,將它們引入河中,過不了河來侵害我們的寨子。”當地村民介紹道。
雙堡村綜合樓。陶群攝
近年來,雙堡村兩委班子在加強非遺傳承和歷史文化遺跡保護的同時,正瞄準當地優美的田園風光、厚重的文化資源和涼爽的山地氣候,引導群眾發展鄉村旅游業。修文縣山尋露營基地,落戶于雙堡村的森林當中,自2023年建成營業以來,生意持續火爆,尤其是夏季,前來露營、避暑的客人絡繹不絕。
修文縣山尋露營基地一角。陶群攝
“我們基地有3個區域,拎包入住區(酒店區)有14頂帳篷,一次性可接待30人左右;自搭建區有20個營位,可接待30人左右;燒烤區有20頂天幕,可接待200人左右。這個暑假時常人滿為患,我們只好對人、車進行限流,非工作日,要來的客人需要提前預訂。”修文縣山尋露營基地管理人員唐惠說。(姜繼恒、陶群、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