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第五中學教師蒲毅:深耕教育三十載 做教育信息化的“點燈人”

“全國模范教師”“省級名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在開陽縣第五中學生物教師蒲毅身上,有著諸多令人矚目的光環,這些榮譽背后,是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
輔導學生。
上世紀90年代,年輕的蒲毅懷著對家鄉教育的深切情懷,選擇回到開陽,成為一名普通中學生物教師。“那時候沒想太多,就覺得家鄉的孩子需要老師,我想為他們做點事。”蒲毅說,這一樸素的念頭,讓他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堅守。
“就像這個多肉一樣,我們要理解無性生殖,就要讓學生親手去做,做了才能真正理解。”蒲毅指著窗臺上學生栽培的多肉植物說。他始終認為,教育不是單向灌輸,而是點燃求知火焰的過程。細胞模型制作、標本制作、多肉栽培……蒲毅將課堂延伸到自然與生活中,讓抽象的生物學知識變得可觸可感,求知的熱情在師生互動中蓬勃生長。
開陽縣第五中學蒲毅老師課間教育。
蒲毅很早便意識到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并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借助新媒體平臺,他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生動直觀的圖片與視頻,引導學生“觸摸”細胞、“走進”生態系統,讓知識真正“活”起來。同時,他協助搭建“互聯網+教育”資源平臺,推動創新融合的一體化模式,與全國教師共學、共研、共建、共享,構建起開放協作的教育新生態。“社會在發展,教育技術在更新迭代,從新教材、新課標的推行,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涌現,現代教育技術正不斷為教學賦能,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蒲毅說道。
夜深人靜時,蒲毅辦公室的燈常常亮著。他所主持的名師工作室,已培養超過50名骨干教師,真正實現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群人”的教育理想。更可貴的是,他無私地分享全部教學資源,原創內容被14萬教師下載超過80萬次,成為許多同行教學的“靈感之源”。
名師工作室。
“老蒲,老蒲!”——課間走廊和辦公室里,總能聽到這樣親切的呼喚。在學生心中,蒲毅不僅是傳道授業的老師,更是可信賴的“孩子王”。他始終踐行“做學生的朋友”這一初心,以平等和尊重對待每一個孩子,傾聽煩惱、分享快樂,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讓他成為校園里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只有學生愿意走近你,教育才會真正發生。”蒲毅笑著說。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三十年來,這位麥田里的守望者,以科技為炬、以愛為火,點亮了一代代少年前行的路。如今,他依然步履不停,活躍在校園與課堂之間,以智慧和熱忱,繼續守護著一茬又一茬希望的麥苗,靜待他們茁壯成長。(圖\文 賀安康、李巧)
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