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科學田管可產三茬 千噸南瓜直供大灣區

眼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田野間正上演著一場豐收的“接力賽”。通過科學田間管理,當地種植的蜜本南瓜突破傳統種植模式,實現一年三茬采收,千噸優質南瓜跨越千里直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東西部協作的“甜蜜紐帶”。
走進木黃鎮新民壩區,連片的藤蔓下掛滿橙黃色的蜜本南瓜,這片占地千余畝的種植基地,是印江南瓜產業的核心產區。與傳統種植“一季一收”不同,這里的南瓜通過精準調控生長周期,實現了“三茬連豐”。
“普通農戶采完頭茬就結束了,但我們通過科學追肥和生育期調控,讓藤蔓持續結果。”基地負責人吳錦堂蹲在瓜田里,撥開葉片展示正在膨大的二茬瓜,“頭茬瓜90天至120天成熟,采收后立即追施有機肥,二茬瓜從開花到采摘僅需30天,三茬瓜還能延續到10月。”他算了一筆賬:三茬采收使畝產從2000公斤躍升至3000公斤以上,土地效益提升三分之一。
這種突破源于印江農業部門與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通過引入早中熟雜交品種、配套水肥一體化管理,建立“定植期—開花期—膨果期”全流程技術標準,將蜜本南瓜的生長周期壓縮。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濤介紹:“根據梵凈山區域氣候特點,我們制定了科學的田間管理方案,確保每茬瓜都能在最佳窗口期采收。”
蜜本南瓜的“走紅”,不僅源于產量,更因其卓越品質。成熟果實表面覆蓋白粉,瓜皮呈亮眼的橙黃色,切開后可見厚實的瓜肉。“肉質細膩、水分少、甜度高,特別適合加工南瓜餅、南瓜粉。”吳錦堂說,正是基于這一點,廣東客商才獨愛“黔瓜”。
而這種“內外兼修”的特性,也讓印江蜜本南瓜在大灣區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每年采收季,基地需從周邊松桃石梁鄉、木黃新光等地招募30余名采摘工,日均采收量二十至三十噸。木黃鎮新光村村民冉隆周算了一筆賬:“采摘期每天至少需要30人,工錢10元一個小時,熟練工一天能采半噸瓜,月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在基地旁的裝貨區,一輛輛冷鏈貨車整裝待發。“每天裝車量30至100噸,全部直供廣東檔口。”吳錦堂指著即將發車的貨車說。自印江與東莞建立東西部協作關系以來,大灣區成為印江農產品的重要銷售市場。通過“農超對接”“訂單農業”模式,印江蜜本南瓜直接進入廣州、深圳等一級批發市場,減少中間環節,保障農戶收益。
面對今年南瓜市場價格同比下降15%的挑戰,基地通過“以量補價”和品質溢價保持競爭力。“行情下滑,我們就以品質取勝,方式就是分揀分級實現優果優價。”吳錦堂透露,當地的冷庫和修建的存儲基地,延長了銷售周期,目前已有600余噸南瓜入庫待銷,日均發貨量維持在30噸以上。
印江蜜本南瓜的“三茬革命”,正帶動當地特色農業向精細化、品牌化轉型,南瓜產業已形成“種植—采收—分揀—冷鏈—銷售”全鏈條,吸納就業超千人。同時,通過“瓜菜”輪作模式,土地年利用率提升30%。
當傳統山鄉遇見科技力量,當田間地頭直連大灣區餐桌,一顆顆蜜本南瓜跨越山海,串聯起東西部協作的共贏之路。(印江縣人民政府網 王東、田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