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正大烏江種植養殖場賦能鄉村振興

金秋的松桃,風里都帶著甜。走進160余畝松桃正大烏江種養殖場,最先撞進眼里的,是枝頭沉甸甸的“希望”,蜂蜜梨金黃透亮,陽光玫瑰顆顆飽滿,就連老金秋梨的枝條也被壓得微微彎折,此地正憑借生態農業展現出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畫卷。
“今年果子收成超出預期,光15畝蜂蜜梨就能賣10萬元,28畝陽光玫瑰能收9萬斤。”農場負責人唐科說。這話背后,藏著十年的工夫,2016年從湖南引進蜂蜜梨,不是“一引了之”,而是跟著氣候調、順著土壤改,才讓外來品種在本地扎下根。現在的蜂蜜梨,皮薄汁多還帶蜜香,游客愿意專程來摘,這就是“用心種”的回報。
不過,這片農場的門道,不只是“種得好”,更在“循環得巧”。40畝瓜蔞有定向銷路,13畝秋月梨長勢正好,養殖區里800只肉兔、300羽雞鴨鵝忙著“產肥”,農場將它們的糞污埋進果園,成了果樹的“營養餐”;6畝稻田更有意思,稻稈喂兔子,沼液澆稻田,“稻養畜、畜肥田”的閉環一形成,不僅省了化肥錢,還讓果子、糧食都帶著“生態味”。
更讓人心里暖的,是農場和鄉親們的“綁定”。農忙時每天20多人來打工,80元日薪不算低,一年下來能帶動1000多人次就業。對村里的老人、婦女來說,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孩子、老人。
銷售上的巧勁,農場采取“線下體驗+定點配送”。天氣晴好時,農場日均在龍塘坳市場售賣約400斤水果,營業額達1200元。“口碑傳開后,不少回頭客直接電話預訂,甚至吸引周邊游客自駕前來采摘。”唐科透露,未來計劃進一步拓展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線上預訂等方式,讓特色農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打響“正大生態農產”品牌。
這片農場的金黃,不只是果子的顏色,更是鄉村發展的底色。在“土地怎么用、鄉親怎么富、生態怎么護”上琢磨實招。它向世人展示著,鄉村的潛力不在別處,就在腳下的土地里,在老百姓的干勁里,在“把生態當本錢、把鄉親當家人”的心思里。(安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