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一座侗寨書屋的鄉村振興實踐

金秋時節,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駕鰲村巖下侗寨,一派寧靜祥和的田園景象呈現眼前。村邊文化廣場上,金黃的稻谷與火紅的辣椒在陽光下晾曬,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文化長廊里,老人們悠閑休憩,孩童們嬉戲玩耍,歡聲笑語回蕩在寨中。
一座侗寨書屋的鄉村振興實踐。
寨旁河水清澈潺湲,曾為侗寨增添靈秀之氣,卻也一度是孩童暑期安全的“雷區”。每逢假期,家長無不提心吊膽,生怕孩子私自下水。然而,剛剛過去的暑假,這里卻被瑯瑯書聲與歡聲笑語取代。依托農家書屋開設的暑期公益課堂,成為了侗寨孩子們的“安全港”,也是鄉村振興中文化賦能、精神富足的生動實踐。
“出門就是河,大家就怕孩子去玩水。這幾年好多了,村里有了書屋,娃娃們不上課時來看書、玩耍,安全多了。”駕鰲村黨支部書記吳宗義感慨道。巖下侗寨現有199戶899人,暑期課堂的設立,讓“放心多了”成為鄉親們的普遍心聲。
一座侗寨書屋的鄉村振興實踐。
“書屋為我們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場所,感受到‘家’的溫暖,也讓在外務工的家長更安心。以前是哥哥姐姐輔導我們,現在輪到我們輔導弟弟妹妹了。”大學生志愿者楊東基說,通過紅色故事誦讀、趣味游戲、繪畫手工等活動,孩子們不僅汲取了知識,更收獲了陪伴與歡樂。
然而,書屋背后的變革之路并非坦途。吳宗義介紹,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傳統的木屋逐漸被磚房取代,侗寨風貌一度消退,集體活動場所損毀,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變得匱乏。青壯年外出務工后,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缺乏活動空間,傳統文化傳承也面臨危機。
一座侗寨書屋的鄉村振興實踐。
面對困境,村民選擇團結自救。2017年底,歷經全寨30余次大小會議協商,村民決定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籌資金修建文化活動中心。經民主推選,19人籌建委員會成立。他們外出考察學習,自主規劃設計。2018年3月,工程破土動工。期間雖遇思路分歧、意見難統一乃至資金短缺等重重困難,村民始終未曾放棄。2020年4月,一座融合明清建筑與侗文化元素的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拔地而起。
“別小看這個中心,功能很齊全!建設初期困難重重,幸得宣傳文化、民族等部門支持及愛心人士捐款,籌集到300多萬元,才得以建成。”吳宗義介紹,中心文化主樓設有合約食堂、文化長廊、圖書館、會議室及侗文化傳承空間等一應俱全。
一座侗寨書屋的鄉村振興實踐。
文化中心的建成,激發了村民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當地政府及鄉賢主動捐贈圖書、體育器具等,目前該圖書館藏書現增至1.5萬冊,電腦、課桌等教學設施逐步完善。村民還組建巖下教育發展基金會,制定章程,募集資金,選定義務管理員,將書屋與青少年教育緊密結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巖下侗寨以文化“鑄魂”激發內生動力,成為典范。書屋從防范溺水風險到傳承紅色基因,從彌補親情缺失到培育家國情懷,已發展為凝心育新、賦能振興的重要平臺。如今村中愛讀書的孩子日益增多,走出去的大學生和反哺家鄉的鄉賢也持續涌現,印證了文化振興對鄉村發展的深層撬動作用。
吳金花老黨員欣喜地分享:“我雖已70多歲,還能不戴眼鏡看書。過去上夜校識字就很不容易了。現在娃娃們在這里學習,空調舒適,電視齊全,前幾天我們還一起觀看了閱兵儀式,太幸福了!”
一座侗寨書屋的鄉村振興實踐。
自2020年8月“天智書屋”開放以來,它如同強大的文化引擎,推動侗寨發展。“我們每年組織假期培訓輔導,志愿者既有本村的,也有江蘇、南京等地的師生。除了本寨孩子,駕鰲村周邊的孩子也來,高峰期能有六七十人。”吳宗義介紹,中心還舉辦鄉村春晚、體育賽事等活動,青少年參與超300人次。
當七旬老人吳金花在空調房里清晰閱覽文字,當跨省志愿者與鄉村孩童共繪夢想,一條“既塑形、更鑄魂”的振興之路清晰可見。這間由鄉愁澆灌、用書香點亮的書屋,正以其溫暖而堅韌的力量,悄然改寫古老村寨的命運——它不僅是孩童的“安全港”,更是鄉土中國生生不息的文化燈塔。(圖/文 余天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