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七星關:坐擁“幸福不動產”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三權分置”整合林地資源,成立村級林場,引進企業規模發展林下經濟,讓昔日荒山變成群眾的“綠色銀行”,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在長春堡鎮犀牛村的林下天麻種植基地里,村民們正忙著挖溝、鋪菌材、播天麻種,一片繁忙景象。得益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原先分散到戶、難以規模化利用的林地資源被有效整合,村民們不僅能通過入股獲得分紅,還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村民們正忙著挖溝、鋪菌材、播天麻種,一片繁忙景象。周照人攝
“原來我們林地里的土地都是荒廢了的,林權改革以后,引進企業進場來發展種植,解決了村里老年人就業的問題,實實在在給村里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長春堡鎮犀牛村村民王清洪告訴筆者,村里有一半的老人都在林場務工,每人每月的收入都穩定在3000元左右。
通過林權制度改革,犀牛村明確了林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不僅讓企業能夠集中連片開發利用林地,也讓村民真正從資源中獲得了實惠。不少村民表示,除了務工收入外,每年還能拿到林地流轉費用,一舉扭轉當地竹林低產低效的態勢。
長春堡鎮犀牛村的林下天麻種植基地里。周照人攝
“之前我們就多次來考察過這片林地,感覺這里不僅交通便利,而且地理環境很適合發展天麻種植,但因為權屬復雜,遲遲不敢下定決心投資。”兩地天麻種植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徐德均說,自林權制度改革后,他們于今年4月份通過招商引資進入該林地,目前種植了1000余畝天麻,預計產量達100余萬斤,同時解決了當地群眾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徐德均的企業順利落地并迅速擴大種植規模,離不開村級林場的統一運營和區林業局的政策支持。通過銀企對接、現場座談等一系列舉措,七星關區既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也有效激活了林地資源潛力。
長春堡鎮犀牛村林地資源豐富 郁郁蔥蔥。周照人攝
據七星關區林業局副局長潘定華介紹,目前,已完成犀牛村4000畝231宗林地“三權分置”全級調查,將林地所有權明確到戶、村、組,集體解決了林地權屬不清、產權不明晰的問題,實現投資商從原來逐家逐戶協商簽訂流轉協議,向直接與村林場簽訂流轉協議的轉變,既縮短了流轉時間,又解決了集中連片,利用林地資源,對外招商盤活,資源增加林農收入,引進企業入駐,為企業搭建了融資平臺,解決涉及林下企業資金需求,補齊全區發展林下經濟資金不足短板。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盤活了林地資源,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通過推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七星關區正逐步建立起產權清晰、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現代林業經營體系。
村民們正忙著挖溝、鋪菌材、播天麻種,一片繁忙景象。周照人攝
“下一步,我們將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積累經驗成果,總結提煉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發揮試點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全區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質量提速至高、林業發展條件持續改善、農民增收持續增加。”潘定華表示。
犀牛村的成功實踐,為七星關區乃至全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隨著改革持續深化,越來越多的荒山綠林正變成百姓致富的“幸福不動產”。(邱夢如、詹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