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蠟染企業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鎮寧的蠟染企業家積極投身鎮寧的鄉村振興事業,她們通過傳承與創新蠟染技藝,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讓古老的蠟染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指尖技藝”變成了“指尖經濟”,成為了鎮寧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伍德芬、韋國嵐、梁海蘭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伍德芬:傳承技藝,帶富一方百姓
日前,2025年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布依族蠟染、刺繡、織錦、服飾”研培班在鎮寧自治縣美的錦光蠟染廠順利結束。來自哈爾濱、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40余名學員在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貴州省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伍德芬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了布依族蠟染、刺繡、織錦、服飾等技藝。學員們表示,經過10天的培訓收獲滿滿,從最初對蠟刀使用的生疏到能在白布上勾勒出精美的布依族傳統圖案,深刻地體會到了蠟染藝術的“三分畫、七分染”的獨特魅力。
圖為伍德芬教授學員蠟染技藝。
伍德芬是鎮寧扁擔山鎮凹子寨地地道道的布依族人,自幼深受布依族蠟染文化的熏陶,她對蠟染技藝情有獨鐘。四五歲時,她就圍在老人身邊學習蠟染,從最基礎的水波紋畫起,逐漸掌握了這門復雜的手藝。1991年,她憑借出色的蠟染技藝被北京一家企業選中,成為一名專業畫蠟技術人員。在京工作的5年里,她不斷精進技藝,開闊視野。
但是,優渥的待遇卻留不住這位樸實的布依女子。“小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吃水不忘挖井人,我雖然在北京上班,但根還是在鎮寧,每年回家看到鄉親們都還在過著相對貧窮的日子,心里不是滋味,想要盡自己的努力幫他們一把。”于是,伍德芬放棄在北京的工作,帶著念鄉情節和一身技藝返回家鄉,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14年注冊成立了美的錦光蠟染廠。伍德芬全身心投入創新研發,不斷嘗試新顏色、新圖案和新花紋。終于,她的創新款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訂單源源不斷,產品遠銷上海、江西、天津、廣州、深圳、成都等市場,2016年11月與北京“泥土記布言布語”開發生產的作品獲得英國布藝展最佳海外展品獎。十余年來,伍德芬不但赴英國參加布依蠟染推介會,還到上海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文創產品博覽會,東方時尚周第19屆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等展會和推薦會,多次在國內外展示了獨特的民族手工藝技藝和作品。
圖為伍德芬教學員織布。
隨著生意日漸紅火,伍德芬也沒有忘記返鄉創業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初衷。從2014年起,伍德芬每年都會開展蠟染技藝培訓,到目前已開展了20多次蠟染、紡織、繡花等技藝培訓,培訓人數達2000余人。通過伍德芬傳授蠟染技藝,50多人成功開辦了蠟染廠和蠟染工作室。錦光蠟染廠現在有脫貧戶王方芹、伍妹常、楊忠芬等固定職工有16人,月收入在2000余元,王妹團因織錦技藝最好,月工資高達7000多元。在伍德芬的帶動下,附近的許多布依族婦女重操舊業,重拾蠟染工藝絕活,既傳承了蠟染等技藝,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實現了脫貧致富。美的錦光蠟染廠也先后被授予“貴州省少數民族手工藝傳習所”“非遺傳習所”“就業扶貧車間”“巧手脫貧基地”等榮譽稱號。
圖為伍德芬開展蠟染培訓。
初心如磐。伍德芬表示,她將一如既往發展蠟染技藝,讓廣大農村婦女群眾有機會學習到更多的蠟染刺繡知識和技藝,增加就業機會,為鎮寧的鄉村振興盡一份力,帶動鄉親們致富,有活一起干,有錢一起賺。
韋國嵐:返鄉創業,讓傳統與現代融合
這兩天,貴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國嵐正在帶著員工加班加點地趕工,就是為了如期交付華為公司的布依土布禮品袋。韋國嵐興奮地說:“自從8月12日與華為公司續簽了100萬元布依土布禮品袋合同后,我們一直在加班加點地趕工。我們的產品能得到華為公司的認可,這不僅是華為公司對我們產品的高度肯定,更是我們公司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動力。這份合同的簽訂,不但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還解決了不少的就業問題。”這是韋國嵐連續第3年與華為公司合作為該公司生產布依族土布禮品袋。
韋國嵐出生在鎮寧募役鎮吳勝堡村一個布依族普通家庭,從小跟隨母親學習織布和繡花。2008年起韋國嵐先后在浙江、上海等地的服裝企業做設計師,待遇非常不錯。“窮來亂做、餓來亂吃,小時候由于鄉親們生活比較困難,偷牛盜馬等治安事件時有發生。要是大家手里都有了錢,誰還會冒險去做違法亂紀的事?許多年輕人為了養家糊口,紛紛到外面打工,布依族傳統蠟染技藝也面臨失傳的風險。”每每想到鄉親對脫貧致富的渴望、蠟染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韋國嵐返鄉創業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傳承蠟染技藝的想法就越強烈。
圖為韋國嵐指導鄉親織布。
2016年韋國嵐毅然返鄉走上了創業之路。2017年注冊成立了貴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從創業之初的四臺織布機發展到今天的60臺。公司主要從事手工織布、蠟染、刺繡、苗繡、雕花等業務。由于學習過服裝設計,韋國嵐萌生了將布依族的傳統手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巧妙融合的想法,經過不斷的嘗試,開發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和手工藝品,已有5款產品申請了專利,她的產品受到國內市場歡迎。
在發展企業的同時,韋國嵐積極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貴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飾有限公司位于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最大的小區景寧小區。公司現有散工30人,固定員工36人,其中脫貧戶20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居住在景寧小區的羅正美原是馬廠鎮牛田村人,她在韋國嵐的公司上班已有兩年半的時間。兒子外出打工,留下兩個孩子給羅正美照顧。“以前在老家的時候,一年忙下來,只收入3000多斤的玉米和稻谷,僅夠糊口。現在在公司上班,一個月有2000多塊錢的收入,比在家做農業強多了。”說起收入的變化,羅正美喜滋滋地笑了。王周美家原來住在六馬鎮,也是搬遷到景寧小區的脫貧戶,在韋國嵐的公司里上班6年多,也是一邊照顧孫子一邊上班。她和羅正美一樣,過上了“樓上帶孩子、樓下掙票子、過上好日子”的幸福生活。許多當地婦女在韋國嵐的帶領下,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有時候即使再困難,我也沒有拖欠過工人的每一分工資。每年發放的工資就達80萬元左右。”看到鄉親們因自己的帶動而改變了生活,韋國嵐由衷地感到高興。
圖為韋國嵐為華為公司生產的布依族土布禮品袋。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韋國嵐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她表示,將繼續把蠟染這一非遺發揚光大,把民族手工產業做大做強,以產業帶動就業,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讓更多群眾實現就業致富。
梁海蘭:授人以漁,讓蠟染文化薪火相傳
“梁老師,這個蠟該怎么畫呀?”“梁老師,快來教我一下,這個圖形我怎么都畫不好。”……9月11日,像往常一樣,梁海蘭又如期來到了鎮寧自治縣第四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的活動現場。50余名學生圍繞在梁海蘭身邊,嘰嘰喳喳地問個不停,一雙雙充滿求知欲的眼睛盯著梁海蘭不放。面對孩子們的問題,梁海蘭總是耐心地一個個進行解答,還親手進行示范。而在當天上午結束的鎮寧自治縣“甜蜜鎮寧·奮進有我”青少年手作創意大賽上,梁海蘭等指導學生創作的蠟染作品包攬了全部獎項,斬獲最多。
“蠟染技藝的學習是個水磨工夫,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學會的。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蠟染這一古老傳承的技藝發揚光大。”梁海蘭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周一周三寄宿制中學、扁擔山中心學校,周二周四第四小學、實驗小學,周三周四四中,周五一小。”在梁海蘭“非遺進校園”的日程表上,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從2018年開始,數年來,按照日程安排,梁海蘭風雨無阻,在幼兒園、小學、中學之間輾轉,足跡遍布鎮寧城鄉十余所學校,悉心教導學生學習蠟染、刺繡,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和了解蠟染文化,為非遺傳承播下希望的種子。梁海蘭的執著也讓她收獲滿滿,每年經過她的培訓和指導的學生、慕名而來的外地求學者就有2000多人。今年6月,梁海蘭指導學生創作的作品還在廣州華僑博物館展出。
圖為梁海蘭指導學生學習蠟染。
梁海蘭不但是蠟染、刺繡技藝的傳播者,也是帶領鄉親致富的帶頭人。2016年她成立了巧手民族蠟染刺繡工藝坊。2018年為方便易地搬遷的姐妹們在家門口就業,特意把工藝坊搬遷至景寧小區,目前有固定工人8人,其中4人為脫貧戶。通過“企業接單+集中制作+家庭生產”的模式,工藝坊向分散在家的婦女派單,讓她們利用農閑時間和家務之余制作蠟染、刺繡等部件,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圖為梁海蘭帶領學生到廣東省越秀區舊部前小學參加美育節美術專場作品展。
住在景寧小區的王德秀在工藝坊已經上班多年,在梁海蘭的指導下,王德秀從開始的“門外漢”已經成為了蠟染、刺繡的行家里手,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家住鎮寧環翠街道煙棚社區的梁玉芳在幾個月大時母親就改嫁了,2019年才17歲大的她又失去了父親,成為了一個孤兒。但是梁玉芳并沒有被不幸的生活所擊倒,依然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從小就開始學習蠟染刺繡的她,在梁海蘭的指導下,憑著精湛的技藝22歲成為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還注冊成立了藍染繡韻文化閣。“海蘭不僅是我在蠟染刺繡上的導師,也是我生活上的導師,她不但教會了我蠟染刺繡,還教會了我要樂觀地面對生活。在這里工作,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工資。”提到梁海蘭對自己的幫助,梁玉芳眼里流露出的是滿滿的感激之情。梁玉芳只是經過梁海蘭培訓后的眾多受益者之一。
圖為梁海蘭指導梁玉芳畫蠟。
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梁海蘭表示,她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讓更多的人來傳承蠟染刺繡,讓更多的鄉親們通過蠟染刺繡走上致富路。
如今,鎮寧的蠟染產業在伍德芬、韋國嵐、梁海蘭等企業主的帶動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小小的蠟染,不僅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更成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鎮寧城鄉大地上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文/圖 王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