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千年古茶煥新芽 “綠色銀行”富農家

清晨,當第一縷晨曦穿透武陵山脈的薄霧,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塘壩鎮榨子村在云海環抱中緩緩蘇醒。這片靜謐的土地上,最年長的“居民”并非村中百歲老人,而是山脊溝壑間屹立千年的古茶樹群。
榨子村擁有6600余株古茶樹,其中163株千年古茶樹被專家認定為“貴州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活化石”,馬家莊古茶園更以792株連片古茶樹群構成獨特的生態奇觀。這些承載唐代茶文化基因的“綠色遺產”,曾長期深藏山中無人識,如今卻成為激活鄉村發展的“綠色銀行”,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更改變了村民的生活軌跡,書寫出生態保護與強村富民的雙贏篇章。
古茶樹。
千年寶藏:從“深閨無人識”到“法治護金葉”
榨子村的古茶樹是自然與歷史饋贈的珍寶,但早年因缺乏管護技術和市場意識,村民只能任其自然生長,部分樹株瀕臨枯竭,茶青收購價低,辛苦一年也換不來幾個錢。更令人痛心的是,古茶樹常被誤作普通林木遭濫砍亂伐,生態與文化價值雙重受損。
為守護這份寶貴的遺產,2019年沿河正式實施《古茶樹保護條例》,明確禁止砍伐挖掘,劃定百年以上古茶樹保護紅線,為資源戴上“法治護身符”。同時,科技為古茶樹建立“數字檔案”,為5000余株核心古茶樹配備了“二維碼身份證”,詳細記錄樹齡、位置、管護人等信息,實現“一樹一檔”科學管理。不僅如此,當地還依托現代科技,在古茶種質資源圃成功繁育17個優良品種共1.8萬株,為古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種苗保障。
古茶樹。
點綠成金:三重動能激活“綠色銀行”
技術革命破除“紅薯味”困局。過去,榨子村紅茶因加工粗放,常帶有“紅薯味”,茶葉品質不穩定。如今,在東莞茶協專家的指導下,村里引入現代化加工工藝,通過精準控溫、科學發酵,徹底告別了“紅薯味”,茶葉品質實現質的飛躍。古樹紅茶因富含茶多酚和礦物質,市場售價從每斤百元躍升至千元,成為高端市場的“新寵”。
品牌賦能提升“文化溢價”。榨子村深挖古茶文化內涵,注冊“千年古茶”商標,將馬家莊古茶園打造為“茶旅融合”示范點。游客不僅可以親手采摘千年古樹茶青,還能在茶文化體驗館里聽茶農講述古茶樹的故事。品牌化運作讓茶葉從“農產品”變身為“文化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聯合體模式實現“抱團發展”。榨子村創新推出“村集體+企業+農戶”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組織采摘、收購茶青,集中銷售給轄區合作的茶葉加工企業,加工企業根據收購價格,每斤茶青支出管理費用3至5元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其中70%返還給群眾,作為茶園管護資金,30%作為集體經濟累積。這種模式打破了單打獨斗的局限,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共同體,讓“綠色銀行”的收益惠及每家每戶。
古茶葉。
生活蝶變:從“望山興嘆”到“在家致富”
產業的振興,最終體現在村民笑臉上和生活的點滴變化中。如今的榨子村,處處洋溢著生機與希望。
“我怎么也沒想到,茶葉竟然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說話間,村民王作成的臉上滿是笑意。2011年,貴州塘壩千年古茶有限公司成立,王作成抓住機會,在茶園里學習采茶,旺季的時候,他一天能夠獲得200多元的收入,一個春季下來,收入突破萬元。他笑著說,這要是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該村黨支部書記冉雄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他最直觀的感受是,村里的“人氣”回來了?!耙郧按謇锎蠖嗍抢先撕秃⒆?,冷冷清清。現在一到采茶季,家家戶戶都忙活起來,連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我們有錢修路、裝路燈,還建了文化廣場,晚上大家都有地方跳舞、聊天了?!彼钢蹇谕7诺膸纵v小轎車說:“你看,這幾年村里買新車、蓋新房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精氣神完全不一樣了!”
未來展望:綠葉子聯通大灣區
借力粵黔協作東風,榨子村的“綠葉子”正加速融入大灣區大市場。東莞茶協將依托東部市場優勢,推動古樹紅茶打入粵港澳消費圈,讓“沿河古茶韻”香飄更遠。
回望來路,榨子村的千年古茶樹,曾是深鎖群山的“沉睡資產”。如今,在法治的堅實守護、現代科技的精心賦能以及產業模式的創新活化下,這片古老的綠意終于被喚醒,蝶變為富民強村的“綠色銀行”。從王作成臉上綻放的笑容,到冉雄眼中閃爍的堅定,每一個鮮活個體的命運轉折,都在深情訴說著一個“點綠成金”的振興故事。
這里沒有憑空而來的魔法,只有對綠水青山的敬畏之心,對創新發展的執著追求,以及對共同富裕道路的堅定信念。古茶新枝,正奮力續寫著烏江畔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麗新篇章。這篇章,不僅寫在榨子村的土地上,更將隨著那縷茶香,飄向更遠的未來。(圖/文 田芳、羅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