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織金:特色產業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鄉村振興,產業為基。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立足于自身資源稟賦,深耕鄉村特色產業,傾力在廣袤的鄉村土地上,讓“土疙瘩”變成“金寶貝”,讓“小產業”長成“大氣候”,一個個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成為激活鄉村發展動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生動詮釋著“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的深刻內涵。
竹蓀:“小竹蓀”撐起富民“大希望”
眼下,走進織金縣少普鎮菜林村的大棚竹蓀種植基地,一股混合著泥土與菌香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棚內,潔白的竹蓀如撐開的小傘,飽滿厚實;棚外,村民們將剛采收的竹蓀按大小、品相分類裝筐,動作嫻熟麻利。
“今年竹蓀品質好,鮮品能賣到20多元一斤,干品更是供不應求,今年的收入應該不低?!痹摯妩h支部書記龍純浪滿臉喜悅。
據悉,曾經的菜林村是以種植玉米、土豆為主的典型傳統農業村,鄉親們日子始終過得“緊巴巴”。
窮則變,變則通!幾年前,該村黨支部決心作一次產業變革——依托當地溫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進行市場前景廣闊的竹蓀種植。
傳統種植有許多劣勢和不足,于是村里引進大棚種植技術,通過人工調控溫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為竹蓀生長打造“恒溫恒濕”的舒適環境。
目前,菜林村竹蓀基地有10余座標準化大棚,棚內溫度常年控制在20-25℃,濕度保持在85%左右,智能噴淋系統定時補水,徹底擺脫了自然天氣的束縛。
技術的革新帶來了產量與品質的雙提升!今年基地竹蓀干品畝產量達250-300斤,菌柄粗壯、菌裙完整,優質品率超90%;通過優化種植技術,鮮品的飽滿度和含水量穩定性顯著提高,鮮品干品轉化率從原先的10:1提升至約7:1,產業效益直線上升。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惠及百姓。菜林村始終將“產業惠民”刻在心上、落在實處,竹蓀基地優先吸納村內農戶務工,采收旺季時,基地每天有10余名村民忙碌在采摘、分揀、打包一線,每人每天能掙100元工錢。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來越有勁兒了?!眲展ご迕衽砹济魧δ壳盃顩r很滿意。
優質的產品總能贏得市場青睞。憑借穩定的品質,菜林村的竹蓀成了周邊客商眼中的“香餑餑”,每周都有固定商人上門收購,省去了中間流通環節,收購價格也更有保障。下一步,該村進一步整合土地,打造更大的連片種植基地,引進深加工設備,延長產業鏈,讓“小竹蓀”真正長成強村富民的“大產業”。
油茶果:從山間野果到 “搖錢樹” 的蝶變
山頭上,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郁郁蔥蔥,沉甸甸的油茶果像一串串飽滿的“黃金果”掛滿枝頭。山腳下,“順意油廠”里,金黃的茶籽油順著管道緩緩流出,油香四溢。
在織金縣貓場鎮龍場村,油茶果種植與加工產業正蒸蒸日上。
龍場村地處高山丘陵,野生油茶樹資源豐富,但多年來,這些“藏在深山”的寶貝一直未被人重視,更未被充分利用。直至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楊進波回到家鄉,敏銳地發現了油茶果的市場潛力——茶籽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健康價值高,市場需求大。
于是他率先創辦了一家茶籽油小作坊,收購村民采摘的野生油茶果進行粗加工,沒想到第一年就收獲了可觀的效益,這讓他看到了產業發展的希望。
2022年10月,楊進波當選為龍場村黨總支書記,他心里有了更遠的打算。與村黨總支班子反復研究后,決定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依托,將油茶果產業“提檔升級”。
“抱團發展,把油茶果產業做大做強、做出品牌。”
說干就干!楊進波干勁十足1通過向上爭取項目、村民入股等方式,多方籌措資金200余萬元,一個集壓榨、精煉、灌裝于一體的“順意油廠”就這樣誕生了。今年6月該廠正式投產,真正實現了從“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跨越。
走進“順意油廠”的生產車間,只見油茶果經過清洗、壓榨、過濾、精煉等多道工序,最終變成清亮透明的茶籽油,灌裝成瓶后貼上“革年花”品牌標簽,瞬間“身價倍增”。
“我們不僅做茶籽油,還把油茶果‘吃干榨凈’。”楊進波說,油茶果殼可以培育茶樹菇,茶籽餅則供應給化妝品企業制作洗發水,通過構建循環產業鏈,讓每一份資源都發揮最大價值。
如今,龍場村的茶籽油憑借過硬的品質,成功打入廣東、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場,訂單源源不斷,市場口碑持續提升。
村集體經濟有了穩定收入,村民們也跟著受益。采收季,村民上山采摘油茶果,每斤能掙3元工錢;油廠務工的村民,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年底合作社還能給村民分紅。從山間野果到村集體產業,一顆小小的油茶果,不僅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更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獼猴桃:生態與效益雙贏的“致富密碼”
翠綠的藤蔓爬滿支架,一串串飽滿的獼猴桃藏匿其間,青中帶黃,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這是初秋時節的織金縣三塘鎮團結村的獼猴桃種植基地。
“今年天氣好,管理得也細致,獼猴桃結果率比往年高不少,畝產預計能達到兩千斤,中秋過后就能上市了。”正在基地里勞作的種植大戶馮其祥滿是期待。
據悉,三塘鎮地處山區,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獨特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獼猴桃生長。
幾年前,鎮里經過調研論證,決定將獼猴桃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來抓,鼓勵村民流轉土地發展規?;N植,并邀請農業專家上門指導,從品種選擇、田間管理到病蟲害防治,提供“一條龍”技術服務。其中馮其祥就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當年他流轉20畝土地種植獼猴桃,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獼猴桃種植能手。
“種獼猴桃是個細致活,除草、施肥、修剪、疏果,每一樣都不能馬虎。”馮其祥很有心得。為了種出高品質的獼猴桃,他和妻子幾乎天天泡在基地里,嚴格按照技術規范管理,不用農藥、少用化肥,確保果實綠色健康。
功夫不負有心人!馮其祥種出的獼猴桃果型飽滿、酸甜適中,深受市場歡迎,去年畝產1800斤,收入10萬元。
在馮其祥的帶動下,團結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獼猴桃種植隊伍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發展到200余畝。該鎮還幫助村民成立了合作社,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包裝銷售,解決了“散戶種植缺技術、銷售難”的問題。
“我們的獼猴桃不僅在本地賣得好,還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外地,價格比市場價高出不少?!焙献魃缲撠熑苏f,通過發展獼猴桃產業,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去年戶均增收3萬余元。
更讓人欣喜的是,獼猴桃產業的發展還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曾經的荒坡上種上了獼猴桃樹,既保持了水土,又美化了環境,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以前這片山光禿禿的,現在綠油油的,看著就舒心?!贝迕駛兗娂娺@樣說,靠著這“甜蜜果”,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采訪手記:鄉村振興必須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從菜林村的竹蓀大棚到龍場村的油茶基地,再到團結村的獼猴桃園,織金縣的特色產業如繁星點點,照亮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這些扎根大地的產業,不僅讓土地煥發新的生機,更讓農民看到了希望、收獲了幸福,生動踐行著“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的美好愿景。同時,鄉村振興還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龍純浪、楊進波等村支書不僅是產業發展的組織者,更是技術創新的實踐者和市場開拓的先行者。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領頭雁”的責任與擔當。相信,未來,隨著特色產業的不斷壯大,織金縣的鄉村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張云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