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教師楊昌杰駐村記:蘆笙奏響振興曲 綠竹生金報京鄉
編者按: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高校智力資源正成為賦能鄉村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以人才振興為抓手,組織廣大教師奔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開展組團式對口幫扶工作,讓高校的“含智量”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含金量”。
在貴州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侗族與苗族世代聚居,悠揚的蘆笙樂舞曾是每一個佳節的標配,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記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專業指導缺失、傳播渠道狹窄,讓新生代對蘆笙技藝日漸生疏,制作蘆笙的苦竹資源也未能得到有效開發,民族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陷入雙重困境。
2023年5月,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師楊昌杰主動響應學校號召,奔赴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開啟駐村幫扶工作。彼時,前任駐村隊員潘小紅已在當地為蘆笙文化傳承打下堅實基礎,楊昌杰以此為起點,跳出傳統傳承局限,探索出獨具特色的“3+4”報京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讓沉睡的傳統蘆笙文化重煥生機,更讓漫山遍野的苦竹林變成了村民手中增收致富的“綠色財富”。

楊昌杰參加鎮遠古城第二屆“花語節”活動進行報京蘆笙文藝表演。龔巧巧攝
跨界融合:打造非遺傳承的“報京模式”?
“剛來駐村時,我經常思考兩個問題:如何幫助村民增收,如何利用專業優勢繼續推動蘆笙文化傳承?”楊昌杰的回憶,道出了駐村工作的核心目標。帶著這兩個問題,他走遍報京鄉的村村寨寨,深入農戶家中走訪調研,最終發現了當地的“雙重寶藏”——悠久的蘆笙文化與豐富的苦竹資源。
為將“寶藏”轉化為發展優勢,楊昌杰創新性提出“3+4”聯動發展思路:以“三步走策略”(傳承保護技藝→改良創新產品→打通產業銷路)為實踐路徑,以“四維聯動”機制(高校+政府+企業+村民)為支撐保障,構建起非遺傳承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報京模式”。

楊昌杰與師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莫厭學一起給報京鄉村民培訓。田榆鋆攝
在傳承環節,楊昌杰系統性開展非遺人才培養。2024年8月,他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莫厭學赴報京鄉開展首期蘆笙制作技藝培訓,29名學員參與;2025年1月,組織35名學員參加蘆笙樂舞培訓。更關鍵的是,2025年4月,他推動《報京蘆笙制作技藝》和《報京蘆笙樂舞》成功獲批鎮遠縣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培育村民周海明、邰光海分別獲鎮遠縣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兩年來,培育報京鄉村振興文藝人才共100名,為蘆笙文化傳承奠定了人才基礎。

“愛在天地區間·國樂公益行”走進報京中心小學,與貴州茅臺公益基金會、上海浩澤貿易有限公司、上海民族樂團各位愛心人士在報京中心小學“笙鼓堂”合影。龔巧巧攝
創新方面,楊昌杰發揮高校教師優勢,改良傳統蘆笙,使其更適應現代舞臺需求。這些改良蘆笙亮相于當紅歌手的貴陽演唱會上,讓“報京蘆笙”火爆全網。同時,他在報京這片土地上汲取音樂靈感,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和朋友梁賢儒一起創作蘆笙曲《鄉音》,展現出報京人民群眾喜笑顏開,鄉村各族同胞歡樂祥和的鄉村新貌。
產業轉化是實現報京蘆笙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他協調100萬元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在縣民宗局、鄉黨委、政府、村集體經濟公司支持下,首創“報京蘆笙制作工坊”,引進雷山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將制作的蘆笙賣給周邊村寨,同時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外地。工坊開業后帶動30人實現增收,村民增收近5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為保障原材料供應,他和民大駐村工作隊一起上山實地調研,考察報京鄉苦竹資源,在報友村副支書陸世榮和村民們的帶領下發現多處苦竹林,為蘆笙產業找到穩定的原料基地。

楊昌杰指導報京村民周海明制作蘆笙。邰水蘭攝
教育筑基:讓民族文化根植童心?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楊昌杰始終堅信,孩子是民族文化未來的傳承者,只有讓文化根植于童年記憶,才能真正實現代代相傳。
在報京中心小學,他率先行動:協調8.96萬元專項資金助力教育發展,成立“蘆笙”“木葉演奏”社團,課外時間免費授課,編排節目參加鄉級演出。他還自掏腰包,捐贈10把價值4600元的D調六管蘆笙,為社團提供基礎樂器支持。同時,積極對接社會資源,促成貴州省黔行公益服務中心“鄉村音樂課堂”項目落地,并協調縣民宗局捐贈價值5000元的蘆笙音樂教室地板,為孩子們打造專業的學習環境。
更令人動容的是,楊昌杰充分發揮資源整合能力,牽線貴州茅臺公益基金會、上海民族樂團等機構,開展樂器捐贈及“國樂公益行”音樂會,募得木鼓、電吹管等物資,讓300名學生在傳統音律中厚植文化自信。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鄉村學校藝術教育,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民族文化傳承的種子。

楊昌杰在報京村“莫嘎樹”下教授報京中心小學學生吹奏蘆笙。李安生攝
資源整合:構建鄉村振興共同體?
楊昌杰在駐村工作中展現出卓越的資源整合能力。兩年來,他累計協調投入資金116萬余元,其中個人捐贈14240元。具體包括:協調7.153萬元用于報友村建設,其中個人捐贈木鼓、蘆笙(6640元),協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萬元;協調8.96萬元用于報京中心小學發展;協調100萬元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資金。
這些數字背后,是楊昌杰“磨壞10個輪胎”的辛勤付出。駐村期間,他足跡遍布報京鄉每個角落,詮釋著駐村幫扶的責任與擔當。
在他看來,鄉村振興不是“單打獨斗”,而是需要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眾人拾柴”的合力。為此,他聯動貴州民族大學、縣民宗局、愛心企業、媒體等各方力量,持續擴大了報京蘆笙影響力。

楊昌杰個人為報京中心小學捐贈蘆笙合影。龔巧巧攝
兩年來的辛勤付出,也為楊昌杰贏得了多方認可:2024年5月,楊昌杰獲“鎮遠工匠”稱號;2025年7月被貴州民族大學評為“優秀黨員”;2025年12月獲報京鄉“鄉村振興駐村干部比學評創一等獎”;2025年1月獲鎮遠縣駐村工作隊員比學評創一等獎;2025年6月,中共貴州省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授予他“全省鄉村振興優秀駐村工作隊隊員”榮譽稱號。

楊昌杰在報京中心小學“笙鼓堂”給鎮遠中學師生教授蘆笙樂舞課。張武攝
但是,楊昌杰最欣慰的不是榮譽和數字,而是看到村里的變化:孩子們開始學吹蘆笙,村民有了增收渠道,報友村煥發勃勃生機。他說:“愿多年以后,報友村的孩子們會唱民族歌、吹蘆笙曲、跳蘆笙舞,讓深厚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愿苦竹林山連山,村民數錢忙,特色產業興旺,共享發展成果;還愿高鐵通到報京,各族同胞攜手同心,在共同奮斗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創美好未來。”
從高校教師到駐村隊員,楊昌杰的實踐深刻證明:民族文化不是鄉村振興的“裝飾品”,而是可持續發展的“金鑰匙”。當文化自信的種子深植鄉土,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出產業翅膀,飛向更廣闊的天地,鄉村振興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時代之花!(文淵、羅梅、張騰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