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千錘百煉鑄銀飾 匠心傳承煥新生

苗族銀飾鍛造技藝,是苗家人世代傳承的智慧結晶,更是一份活態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這項古老技藝在創新傳承中逐漸走進現代生活,融入時尚潮流,煥發出新的生機。
穆天宏將碎銀熔化成銀水。
上午8點,丹寨縣萬達小鎮的一家鍛銀工坊內就傳來“叮當”敲打聲,銀匠穆天宏開啟了新一天的銀飾鍛造工作。他將碎銀放入耐高溫坩堝中,在1000℃的高溫下,碎銀逐漸熔化成為可流動的銀水。隨后,銀水被倒入模具,經冷卻后,銀飾的雛形初現。接下來,便是反復地捶打與塑形。
“現在這一步是捶打工序,剛融出來的銀子,比較粗糙,所以要用大鐵錘把粗糙的表面,做成緊實的銀片。”丹寨縣天宏銀飾負責人穆天宏認真說道,“作為一個手藝人,手工就是我們的靈魂,機器做的產品都是千篇一律的,手工打造就能隨心所欲做出想要的圖形,隨意造型。”
穆天宏在銀胚上雕刻圖案。
銀胚經過千錘百煉后,便進入最關鍵的篆刻環節,穆天宏手握刻刀,對準銀胚,用錘子反復輕敲,不一會兒,精美紋樣便漸漸浮現,再經過瑪瑙刀精心打磨,銀飾頓時熠熠生輝,光澤流動。
丹寨縣天宏銀飾負責人穆天宏分享道:“外圍我用的是小魚泡圖案,里面的是太陽神圖案,結合今年比較流行的吉言圖案,寓意著生活吉祥如意、幸福滿滿。”
銀飾,是苗族在節慶等重要場合佩戴的傳統飾物,代代相傳至今,為與時俱進開拓傳統工藝市場,他大膽創新,持續推出了“銀挎包、銀花瓶、吊墜”等符合現代人需求的文創產品,讓銀飾真正廣泛走進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
穆天宏正在捶打冷卻過后的銀錠。
“我們做銀飾有20年了,現在店里總共有120多種款式的產品,我們也在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設計更新款式,目前我們有兩家門店,帶動了6名當地群眾參與進來。”丹寨縣天宏銀飾負責人穆天宏說。
為了讓苗族銀飾技藝真正走出大山。2020年,穆天宏將銀飾鍛造體驗館搬進了客流量較大的丹寨萬達小鎮,除了在文創產品上不斷推陳出新,他還在店里當起了授課老師,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課程,每逢暑期前來研學的游客絡繹不絕。
穆天宏制作的銀項鏈。
丹寨縣天宏銀飾負責人穆天宏說:“每年有3000多名游客來體驗研學,每年也能有40萬元的收入。現在我們也在各大平臺通過視頻宣傳我們的銀飾,讓苗族銀飾被更多的人看見。”
穆天宏制作的銀挎包。
據了解,丹寨縣共有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15人,銀飾鍛造工藝工坊12家,銀飾文化體驗館3家,平均每年接待研學游客超2萬人次,實現相關收入80萬元以上。如今,在幾代傳承人的接續努力下,這項珍貴的民族手工技藝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圖/文 趙唯茜、何宣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