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劍河:金秋機械收稻忙 科技賦能穩糧倉

近年來,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明鎮的南明大壩上,農業機械化進程如火如荼地推進著。從耕田、播種到收割,全程機械化操作已然成為當地農業生產的主流,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金秋時節,南明大壩連片稻田盡染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微風拂過,稻浪起伏,仿佛為大地的豐收奏響序曲。
收割機正在收割稻谷。羅崢銘攝
當下,正值秋收時節,往日那熱火朝天的人工收割場景已難覓蹤跡。農戶們紛紛轉變方式,聘請專業的農機手操作收割機,爭分奪秒地搶收稻谷,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將豐收的果實顆粒歸倉。
大壩上,轟鳴的機械聲打破了田野的靜謐,收割機所到之處,稻穗被迅速切割、脫粒,金黃的稻谷被收割機“吞”入囊中,開啟了它們從田間到糧倉的奇妙旅程。收割現場繁忙而有序。有的農戶則在田間鋪好防水布,待機械脫粒后,就地晾曬剛剛收獲的谷粒;有的農戶等候在田埂邊,待收割機將自家的稻谷收割完,便用麻袋將谷粒裝好、稱重,豐收的喜悅在心中蕩漾。
收割機正在收割稻谷。謝達意攝
“我家四畝田,以前全家老小齊上陣,要忙三天才能收完,累得腰酸背痛,還總擔心下雨霉谷?,F在請收割機,四十分鐘就收完了?!蹦厦麈傆琅d社區居民徐世伍手捧熱烘烘的稻谷,話語中滿是對農業機械化的贊嘆。
機械化收割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它不僅極大地縮短了作業時間、減輕了勞動強度,也更有利于搶抓農時、規避天氣風險,確保稻谷顆粒歸倉。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推進,一批跨區域收割的農機手應運而生,他們成為秋收的“鐵軍”,為各地秋收注入科技力量。
收割機正在卸糧。謝達意攝
農機手劉艷麗與丈夫來自河南省,他們隨跨區作業隊奔波各地,平均每日收割20多畝稻田,劉艷麗笑著說:“我們用機械幫大家收稻,省時省力高效。能幫到他們,我們自己也開心。”
轟鳴的機械聲,不僅僅是在收獲一穗穗飽滿的稻谷,更是在收獲農戶們的笑容。如今,南明大壩的秋收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著。機械的轟鳴聲與稻浪的翻滾聲交織,奏響了一曲科技與豐收的樂章,真正用科技的力量牢牢守護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民生底線。(羅崢銘、謝達意、吳麟欽)
農戶將剛收割的稻谷裝袋。謝達意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