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 智慧賦能
云巖友鄰社區破解大型社區治理難題

清晨,友鄰社區的劉阿姨通過智慧友鄰平臺報名參加了社區提供的歌舞走秀活動;中午,獨居的張大爺按下了社區提供的一鍵預警器,網格員15分鐘內上門提供幫助;傍晚,心系社區的劉先生通過“愛鄰碼上說”向社區提出寶貴建議……
這是云巖區水東路街道友鄰社區的日常圖景,一個曾經面臨多重治理困境的大型社區,如今煥發出智慧治理的生機與活力。
面對1.2萬余人“大型社區”的管理挑戰,友鄰社區以黨建引領智慧治理,用“數字翅膀”托起民生需求,讓科技溫度融化傳統治理“堅冰”。
靶向施策:大型社區的智慧治理轉型
作為典型的大型新建住宅小區,友鄰社區轄區面積0.52平方公里,管轄4個組團,居住人口達12783人,“一老一小一高”群體占比大。社區長期面臨人口管理難、安全隱患多、公共服務壓力大、居民參與治理弱四大治理難題。
針對治理困境,水東路街道以友鄰社區為試點,探索智慧治理新路徑。社區聚焦“一老一小”、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志愿服務四大領域,圍繞平臺搭建、安全防控、精準服務、多元共治四個維度,推進“技術+機制”雙驅動的智慧化場景應用。
“社區構建了‘3+2+N’智慧社區運行管理體系,打造智慧治理中樞。‘3’即‘三個一’運行機制:后臺管理‘一個系統’、內部辦公‘一個定制軟件’、外部服務‘一個平臺’。‘2’即2個核心服務渠道,集成‘數字人+社區微腦’技術,‘N’即16項AI應用,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友鄰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嘉佳表示,自2023年智慧友鄰平臺打造以來,社區緊緊圍繞居民所需,不斷提升平臺功能,到今年已進入到2.0模式了。
黨建+科技:構建融合治理新體系
友鄰社區以“黨建e+”為抓手,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治理體系。線上開通“愛鄰碼上說”,居民通過掃碼一鍵提交訴求、建議;線下配置“友友和鄰鄰”數字全科社工協助解決民生問題。這種“線上反饋+線下落實”模式,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效能。
同時,社區還通過共享物業攝像頭、門禁、消防探頭等物聯網設備數據,建立“識別-預判-預警-處置-反饋”閉環響應機制,實現科技賦能筑牢社區安全防線。目前,覆蓋社區35個出入口、25個公共區域、493個高清攝像頭、1200余個煙霧報警器,搭建起高效的應急安全管理平臺。
今年以來,友鄰社區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各類安全隱患預警213起,隱患發現率提升13.3%。
智慧賦能:讓“一老一小”生活更便捷
“對于社區養老服務,我們部署‘溫馨頤年’智慧關懷系統,配備一鍵預警器,15分鐘內響應。”張嘉佳說,該系統啟用至今已累計為重點關注群體家庭提供即時救助10余次。通過智能軌跡監測,意外預警處置及時率達到100%。
針對少年群體,線下引進“瀾鄰灣”兒童之家,線上開發“兒童之家”模塊,實現書籍借閱電子化、活動線上報名,累計開展活動40余場次,服務900余人次。
社區還實現政務服務“就近辦”、訴求反饋“馬上辦”、生活服務“掌上辦”。推出“愛鄰碼上說”二維碼后,平均處理時間從3天縮短至0.5天,政務服務投訴率下降65.3%。整合區域12家生活服務資源,形成“便民生活地圖”,實現生活服務“掌上查詢”。
“咱們社區自從啟用了智慧友鄰平臺后,真是為我們居民減少了很多麻煩,記得有一次鑰匙鎖在家里,通過平臺找開鎖師傅,不到20分鐘就解決了麻煩。平臺不僅有針對老人的智慧關懷系統,也有方便孩子們的兒童之家。”“尤其是對我們老人家來說確實方便,平時我喜歡參加走秀項目,現在通過平臺就能報名參加,省時省力。”說起智慧社區,居民唐云和劉吉蓮贊不絕口。
完善機制:長效激發社區活力
“我們要讓志愿服務更有溫度,也要讓志愿者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反饋。”張嘉佳表示,社區開發“志愿積分管理平臺”模塊,對外鏈接“中國志愿服務網”,對志愿者給予志愿服務時長積分。同時,凝聚“友鄰之星”“紅鄰騎士”等新興力量,帶動居民參與志愿服務。自平臺推出以來,社區志愿者增至493人。
同時,社區與16家市區直機關、企業、社會組織開展黨建聯建,組建“社區服務聯盟”,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多元需求。利用社區食堂資源,與物業共同打造“紅鄰騎士驛站”,吸納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參與“五閃”微治理志愿服務。
為確保可持續發展,社區將系統故障率控制在3%以內,每年匹配總項目費用的1%作為運營資金。通過打造數字化IP形象,舉辦“智慧社區體驗日”等活動,有效提升居民知曉率和滿意度。
隨著智慧治理體系的日益完善,友鄰社區已經實現了從“人海戰術”到“智慧賦能”的轉變。接下來,“數字全科社工”友友和鄰鄰將“現身”社區,每天24小時響應居民咨詢,智慧友鄰平臺即時處理各類社區事務,志愿積分激勵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共建。大型社區治理這個曾經令人頭疼的難題,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解決方案。(李加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