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種輪耕激活土地效益 訂單農業帶動就業增收
金秋九月,福泉各地陸續進入“秋種”模式,通過“大季+小季”輪耕與訂單農業相結合,實現土地四季無閑田、產銷兩不愁。
鳳山鎮竹王城村老羊寨壩區100余畝土地,曾經是沉甸甸的稻穗與紅彤彤的辣椒田,如今已變身整齊的菜畦。村民們分工協作,翻整土地、覆膜保墑,一派繁忙景象。通過輪耕種植,壩區土地利用率提升至100%,預計秋冬蔬菜畝產可達10000斤,較單季種植增收40%以上。
基地負責人沈承光說:“9月份我們種植的是西葫蘆、紅菜苔、白菜苔,可以采收到明年的3月份。3月份又開始種植白玉絲瓜、毛節瓜、青絲瓜這幾種,輪番進行耕種,不讓土地閑置。”
當前,壩區正開啟小季作物種植,根據成都、武漢、深圳等地的市場需求,與當地經銷商簽訂購銷協議,確保銷路穩定。目前,首批30畝西葫蘆、60畝菜苔正有序播種,將于11月起陸續供應,采收期持續至明年3月,預計總產值可達200萬元。
基地負責人沈承光說:“目前每畝產值大概在2萬元左右,希望我們能通過在這邊發展種植帶動當地農戶提高收入、增加就業。我們下一步規劃在竹王城這里預計流轉500畝土地來耕種,產品主要銷往深圳、武漢、福建、成都等地,都是訂單式銷售的。”
輪耕生產不僅讓土地“活”起來,更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壩區輪耕生產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穩定的務工機會,每天可帶動20余名附近村民就地就業,涵蓋播種、管護、采收等全過程,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務工村民羅永碧說:“種了這個西葫蘆,又要種菜苔、紅菜苔、絲瓜……什么都種。老板的活路一直有,我們就跟著他做,一直有個好收入。”
基地負責人沈承光說:“基本上每天有20多個工人在做,每人每天100元,后期土地同時種植時,預計需要120人左右的用工。”
近年來,福泉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流轉土地,在“大季+小季”輪耕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精品蔬菜產業升級,推動產業逐步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訂單化方向發展,把精品蔬菜產業打造成為鄉村振興、促農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持續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據了解,福泉市2025年預計秋冬種面積約31.64萬畝。(福泉市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