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同心共繡“錦藍圖”團結譜寫“奮斗曲”

“《錦·藍》講的就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那秀麗的山川、壯美的大橋,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所激發(fā)出的家國情懷,讓我感動,心靈深受洗禮!”觀看完演出,觀眾張敏熱淚盈眶,激動地說。
9月12日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選送參加貴州省第八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的民族歌舞劇《錦·藍》在貴陽精彩演出,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好評。
該劇以“繡”為魂,以“橋”為脈,講述了布依族、苗族、彝族等繡娘為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建成通車獻禮,共同繡制“錦藍圖”的感人故事。
《錦·藍》不僅注重藝術表達的創(chuàng)新,更強調深刻的精神內涵。把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巧妙地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中,表達出中華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布依族“糠包舞”、苗族“板凳舞”“蘆笙舞”、彝族“阿妹戚托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舞臺藝術表演中交相輝映,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化作各族群眾可聽、可視、可感的藝術體驗。
在建設花江峽谷大橋這一世界級偉大工程中,各民族同胞血脈相融,情感相親,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在實現共同富裕、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濟,攜手并進。展現在觀眾眼前的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是民族團結的血脈奔涌。
“整臺演出沒有一個是專業(yè)演員,全是黔西南州各縣(市)的各族群眾演員,臺上臺下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他們不是在演戲,他們直接就是再現生活中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場景。”編劇、導演韋啟軍動情地說。
《錦·藍》自首演以來,已經在興義、安龍等縣(市)為6萬多名各族群眾巡演14場,所到之處反響熱烈。許多群眾在觀看演出后紛紛表示,更加深刻理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深厚內涵,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中華文化自信心。(黔西南州民宗委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