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德江:用責任擔當情懷書寫粵黔協作山海情深

從沿海廣東海邊到貴州大山深處,相隔千余公里,即使是全程高速公路也要用一天的時間來跋山涉水,山海相連只因山有情海有緣。
她帶領一群大山里的孩子走上世界職業院校技能舞臺獲獎;她帶領一群老師接連不斷獲得省市級教學技能大獎;她把畢生職業生涯的理論實踐精華毫無保留地無私奉獻給了大山里的學校——她就是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來德支教的張雪玲老師。
開展教師素質提升培訓活動。
時光回到2024年的初秋,只差一年就退休的張雪玲拖著裝滿教學資料的行李箱,再次踏上了貴州的土地。這一次,她的目的地是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在此之前,她已在銅仁市松桃職校完成了一年半的“組團式”幫扶工作。作為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的電子商務高級講師,她習慣了城市里便捷的教學設備與成熟的教研體系,當看到德江職校教室里略顯陳舊的黑板、學生眼中對知識的渴望時,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要把最好的教育,帶到這片大山里來。”
“教育幫扶不是‘輸血’,而是要教會‘造血’。”這是張雪玲常掛在嘴邊的話。初到德江職校,她沒有急于開展教學,而是用一周時間走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聽老師們的常態課,和學生聊職業規劃,與校領導探討發展困境。她發現,學校的教師團隊有熱情卻缺乏系統的教學方法,不少老師在優質課、說課比賽中屢屢碰壁,自信心備受打擊。“得先幫老師們建立信心,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團隊。”張雪玲暗下決心。
支持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教學。
當第一縷陽光越過巍峨的大犀山灑滿校園時,一個矯健的身影早已開始在辦公室忙碌,或是查閱資料,或是和參賽教師討論比賽的細節,或是與學生溝通職業規劃……
張雪玲結合自己多年主持東莞市第三、四屆名師工作室的經驗,創新推出了“一平臺、四渠道、四能力”教師培養體系。為了讓體系落地,張雪玲成了學校里最“忙”的人。每天課后,她的辦公室總有老師排隊請教,從教學設計的邏輯梳理,到課堂互動的細節打磨,她都逐字逐句指導,常常忙到深夜。
帶隊參加省2025年說課比賽。
王梅梅是德江職校的一名語文老師,她在填寫2024年工作總結表時,面對“獲獎情況”一欄沒有內容填寫時感到落空,可是面對許多競賽活動又無從下手。張雪玲看出了她的焦慮,拉著她坐在教室里,從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出發,一點點拆解說課的結構:“你要讓評委看到,你的課不僅能教給學生知識,還能讓他們學會用專業視角觀察生活。”畢竟,她自己不是語文專業,她用上身邊的優質語文資源,直接要東莞的語文名師指點。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王梅梅獲得市級說課、優質課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
“張老師為我們組建競賽團隊,一改之前的單打獨斗,大家凝心聚力,合力攻堅,讀方案讀規則,為我們競賽獲得成功找到方法……”王梅梅在談到自己能夠快速獲得技能競賽成功的秘訣時表示。
輔導老師參加銅仁市2025年優質課比賽。
這樣的故事,在德江職校不斷上演。在張雪玲的輔導下,2024年德江職校教師在各類比賽中總計獲獎25個——省級一等獎1個、市級一等獎6個、縣級一等獎3個。看著老師們從“不敢參賽”到“主動報名”,從“迷茫困惑”到“自信從容”,張雪玲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說:“每個老師都是一顆種子,只要給他們陽光和雨露,就能長成參天大樹。”
作為廣東省電子商務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項目主持人、廣東省高水平中職學校電子商務高水平專業群項目負責人,張雪玲深知,職業教育必須扎根產業,才能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德江縣地處烏江流域,肉牛、天麻、茶葉是當地的“一主兩輔”特色產業,但不少農戶因缺乏品牌意識和銷售渠道,優質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這正是電子商務專業的用武之地!”張雪玲眼前一亮,一個“聚焦民族文化傳承,深化勞動教育實踐”的幫扶模式在她心中逐漸清晰。
紡織服裝賽道——學生獲銅牌。
她主導推動新能源汽修、計算機應用等專業升級,帶領教師團隊修訂了全校12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將地方產業需求融入課程體系。在電子商務專業,她開設了“直播電商”特色課程,組建了“10名教師+15名學生”的新媒體團隊。為了讓學生掌握實戰技能,她四處奔走,爭取到東西協作資金支持,搭建了“政校行企產教聯合體”平臺,邀請東莞的電商企業專家線上授課,指導學生拍攝農產品宣傳視頻。
在數字化時代,山區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困境是張雪玲面臨的又一挑戰。德江職校的不少教師對AI教育、數字化教材開發知之甚少,課堂教學仍以傳統講授為主。“不能讓大山擋住老師們的視野,要讓數字化賦能課堂。”張雪玲發揮自己主持東莞市直播電商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項目的優勢,引入東莞經濟貿易學校智慧校園建設經驗,為德江職校搭建了遠程技術支援通道。
她先后開展了9場數字化教學培訓,從AI課件制作到直播電商運營,覆蓋教師350人次。為了讓培訓更接地氣,她帶著教師們實操演練,手把手教他們用數字化工具設計互動課堂。馮艷老師原本對數字化教學很抵觸,認為“農村學生用不上這些”,但在張雪玲的引導下,她嘗試用AI工具制作數學課件,將抽象的公式轉化為生動的動畫,課堂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原來數學課也能這么有趣!”馮艷感慨道。如今,德江職校的數字化課堂普及率大幅提升,學生們通過線上平臺就能學習東莞優質的教學資源,大山里的課堂與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
輔導老師參加銅仁市2025年優質課比賽。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無窮。”張雪玲深知,教育幫扶需要搭建橋梁,讓莞銅兩地的教育資源實現真正的互通。她積極統籌協調東西協作資源,促成德江職校與東莞經貿學校、東莞汽車技術學校、東莞紡織服裝學校建立協作關系。2024年,她邀請17人次東莞的行業專家、教學能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德江職校的教師和學生指導專業建設與技能競賽;輸送德江職校汽修專業的教師到東莞汽車技術學校跟崗學習,讓老師們實地感受東部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
在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張海云、胡露慧等四名學生組成的團隊,憑借在藝術設計賽道的出色表現,在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紡織服裝賽道中斬獲兩枚銅牌。這是德江職校首次在世界級技能大賽中獲獎,當學生們在賽場給張雪玲打電話報喜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你們讓大山里的孩子,也能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截至2025年,德江職校已有學生在省級、世界級技能大賽中獲得多個獎項,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參賽的八名學生獲得在貴州省內直接就讀高等院校的免試入場券。她說,孩子們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了他們的風采,他們證明了大山里的職校孩子也能“鳳凰涅槃”“破繭成蝶”。一名獲獎學生說:“我終于可以在爸爸媽媽面前抬起頭來了……”
除了關注職校的師生,張雪玲還把職業教育的資源延伸到了基礎教育領域。她指導德江職校的名師工作室開發面向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帶著扎染、剪紙工作室的老師走進煎茶三小,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堂生動的勞動課。當孩子們用稚嫩的雙手剪出憨態可掬的小牛、染出色彩斑斕的布料時,眼中閃爍的光芒讓張雪玲倍感溫暖。“要讓職業啟蒙從小扎根,讓孩子們了解職業教育,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她還將非遺技藝、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課程,設計了《魔童鬧海》文化主題班會,用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心靈,覆蓋學生300余人次。
一年的支教時光轉瞬即逝,當張雪玲站在德江職校的操場上,看著孩子們在實訓基地里認真操作,聽著老師們自信地分享教學經驗,心中滿是不舍。有人問她:“放棄東莞舒適的生活,來大山里吃苦,值得嗎?”她笑著指向遠處的山巒:“你看,那些在課堂上發光的眼睛,那些因教育而改變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今,只差一個月就退休的張雪玲,剛忙完帶領老師們參加市級優質課比賽的她正忙著指導老師們參加省級比賽,不停有老師打電話請教參賽的相關事宜。她說,我雖要回東莞,但我與德江職校的聯系不會中斷——線上指導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為學生推薦實習崗位,助力學校對接東莞的企業資源會一如既往。
“也許,因為我們的職業教育有了特色專業、有了內涵發展,職業教育特有的吸引力定會增強,也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時。一年支教路,一生大山情。”她說,未來她會繼續做莞銅教育協作的“橋梁”,讓更多的教育之光,照亮黔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讓更多大山里的孩子,通過職業教育實現夢想,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據悉,2021年以來,德江縣與東莞市清溪組團共建“組團式”幫扶示范學校2所,建立“一對一”學校結對協作機制5對,東莞市選派教育人才來德支教(掛職)25人次,涉及小學、初中和中職學段及語文、數學、英語、音樂、職業技能等學科。東莞市向德江縣民族中學、德江縣煎茶鎮第三小學、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援助項目資金2925萬元,用于建設學校綜合樓、錄播室、學生宿舍等,有效改善了辦學條件。東莞市社會力量向德江捐贈資金300萬元,捐贈共享師資小程序、圖書、教學設備等物資約1000萬元。“東莞名師名校長銅仁行”2次來到德江開展送教活動,惠及師生5000余人。多次組織線上學習交流活動,德江師生10000余人參與活動。東莞市社會人士共資助德江縣在校生人數1500余人,資助總金額約60萬元,覆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中職)等學段。(文/陳長富 圖/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