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熊媛教師團隊:腳下有泥 心中有光

貴陽麥翁布依古寨山清水秀,村口的木架廊道中,一排排竹筒風鈴在微風中輕搖,游客一邊撥弄竹筒,一邊拍照“打卡”;夜晚的燈光設計,被村民稱贊“美觀又實用”;“習語亭”旁的小假山也成為兒童攀爬玩樂的安全場所……
誰能想到,這些讓鄉村更有溫度的設計,并非出自專業設計公司,而是一群師生扎根鄉土——來自貴州民族大學建工學院與西交利物浦大學設計學院攜手共建的《鄉村振興實踐》課程實踐成果。
這份扎根的堅持,終于在今年結出碩果。8月19日,第五屆全國高等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現場傳來捷報:該課程主講教師熊媛,與團隊教師何璘、陳馳、陳冰并肩作戰,一舉斬獲新農科中級及以下組全國一等獎。這不僅為貴州高校教學創新寫下亮眼一筆,更用8年的鄉土實踐,為鄉村振興聯合教學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參賽團隊成員合影。
從“工作營”到“國一流”:為鄉村做實事讓學生學真本領
“這門課不是為了參賽建的,是為了解決真問題才有的?!闭劶罢n程的初心,熊媛的話語樸實而堅定。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不久后,在一場中英學者聯合舉辦的中國西南鄉村研究聯盟會議上,專家們分享的鄉村研究與實踐,讓熊媛深受觸動:“貴州有這么多少數民族村落,藏著獨特的文化與資源,太應該做這件事了!”
這份觸動很快轉化為思考。會后,她和貴州民族大學建工學院的何璘老師、西南科技大學陸文老師,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學陳冰老師聊起貴州少數民族村落的困境:報京侗寨遭遇火災后,重建的村落沒了往日的煙火氣;麥翁布依古寨的文旅資源得天獨厚,卻苦于沒人盤活……更讓她們思考的是課程教學模式:在城市教室里學鄉村規劃設計,若不能真正走進鄉村、觸摸鄉土,所學的知識不就成了“紙上談兵”?
“能不能讓學生帶著專業知識,到鄉村去做些實實在在的事?”2018年的夏天,4人的想法在反復碰撞中逐漸清晰。就這樣,第一期“鄉村振興聯合工作營”在鎮遠縣報京侗寨正式啟動,也由此拉開了貴州民族大學與西交利物浦大學跨越地域、攜手扎根鄉土,讓教育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的序幕。
團隊師生為當地村民講解設計方案。
最初的鄉土實踐,滿是迎難而上的堅持。7天的駐村調研里,學生們白天在村里調研走訪,晚上在村委會熬夜畫方案?!拔覀優榇謇镒隽巳齻€方案:有大量投資怎么改、只有一點錢怎么干、沒錢怎么先盤活?!焙苇U說。
2019年熊媛和團隊教師繼續帶領學生來到麥翁布依古寨,想以“針灸療法”——小切口改造關鍵空間,喚醒古村落活力??善鸪酰迕駛儗@些“外來的設計”滿是疑慮,不愿配合。直到廊道翻新、疊石景觀成形,看著家門口變得整潔雅致,村民們才漸漸敞開心扉,見面時總主動拉著師生道謝,這份認可成了團隊最溫暖的動力。
工作營師生與當地匠人。
8年來,課程團隊的腳步從未停歇:他們走進8個鄉村開展公益設計,還專程遠赴蘇州,學習“新蘇南模式”的先進經驗,為新關村量身定制“藝術賦能鄉村”的發展路徑;在大利侗寨,為當地旅游開發、民宿建設和藍染產業出謀劃策;到青巖鎮擺早村,助力打造“擺早大暑節”,還圍繞非遺傳承與村落規劃提出專業建議。
《鄉村振興實踐》擺早村成果匯報會。
在一次次實踐中,團隊也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四階教學模式”,讓“鄉村”成為最好的課堂:
“在鄉村學習”:帶學生駐村一周,吃住在村里,跟著村民下田、嘮家常,沉浸式了解村落的生活節奏、經濟狀況和空間特點;
“向鄉村學習”:走訪老工匠,請教傳統建筑的榫卯技巧、民族村落的選址智慧,在觸摸老房子、傾聽老故事中,讀懂鄉土里的營造匠心;
“為鄉村學習”:結合調研成果,為鄉村做產業策劃、空間改造設計,還組織文化傳承活動,把專業知識變成鄉村能用的“實在成果”;
“讓鄉村學習”:通過展覽展示設計方案,召開村民大會耐心講解,幫村民看懂圖紙、了解政策,并收集大家的意見,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激活鄉村自己的發展動力。
正是這套“接地氣、真管用”的教學模式,讓鄉村收獲了看得見的變化,也讓學生在實踐中練就了真本領。2023年,這門扎根鄉土的課程成功獲批“國家級本科一流課程(社會實踐)”,這份榮譽,是對團隊8年堅守最好的肯定。
從設計院到講臺:搭起理論與現實、現實與夢想的橋梁
其實“成為一名教師”對熊媛來說頗具戲劇性。多年前填報高考志愿時,她的母親——一位扎根講臺的鄉村小學教師,曾滿心期許地建議她報考師范院校,卻被她一口回絕。
“我從小就覺得老師太辛苦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毙苕滦χ貞浧甬斈甑南敕?。
熊媛做課程建設分享。
這份對教師職業的“距離感”,直到她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留學時,才被一門《建筑公眾參與》課程徹底打破。課上有一項任務是給幼兒園小朋友講解建筑知識,教孩子們動手做簡單的建筑設計。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她第一次思考:專業知識不該只困在課堂里,該如何傳遞給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
結課答辯時,老師問她:“回國后,如何把公眾參與的理念帶回去?”
她一時語塞。而這個問題,也成了她職業轉型的重要指引。
回國后,熊媛回到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這一年為她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走遍了貴州山山水水,看到了曾經生活多年卻從未真正留意過的家鄉鄉村圖景。
“貴州鄉村有太多故事和財富等待發掘?!边@段工作經歷也為她積極投身鄉村研究與教學種下了一顆種子。
2017年,熊媛入職民大,成為一名高校教師。身份的轉變并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站上大學講臺前,她緊張得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備課,面對只比自己小幾歲的學生,心虛得手心冒汗,生怕講不好。
但學生們的認可給了她莫大的鼓舞。過往豐富的經歷成為她教學的獨特優勢:她會給學生講設計院里的真實項目、與甲方打交道的趣事,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鮮活可感。
熊媛課堂教學。
“雙師型”的身份,讓她既能用扎實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又能以豐富的實踐經驗貼近學生,更能用對鄉村的熱愛、對教育的熱忱感染學生,為他們搭起一座從理論到現實、從現實到夢想之間的橋梁。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讓教育改革照亮鄉村振興之路
獲得全國高等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絕不是“一飛沖天”的幸運。
2019年,在陳冰老師的鼓勵下,熊媛老師參加西浦全國大學教學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這份初體驗,讓她對教學創新有了更具體的認知。2021年,首屆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啟動,帶著對課程的信心,她本以為能“志在必得”,卻意外止步省賽三等獎。
沒有氣餒,只有更執著地打磨。此后幾年,她帶著團隊一次次出發,四次站上競賽舞臺。終于在2025年登頂第五屆國賽,這背后是她們難以言說的辛苦付出:改報告到凌晨,反復打磨課堂實錄,連PPT的字體大小都要斟酌半天。每次比賽后都要病一場……
“這個獎,缺一個人都拿不到。”采訪中,熊媛反復強調這句話,因為她深知,這份榮譽的背后,是整個團隊的并肩作戰。
在這個團隊里,熊媛是“沖鋒者”,聯合陸文、陳冰兩位老師走進鄉村,因為下鄉時總戴著印有“好運來”字樣的草帽,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好運來”導師團;何璘是堅實的“后盾”,負責打通資源壁壘:課程缺經費,她去對接學校、找企業合作;要落地項目,她牽頭與政府建立長期合作;陳馳則在競賽過程中,作為跨學科專家,帶來國際視野和先進理念。
隨著課程的發展建設,建工學院的譚雪露、楊躍華、陳玫、牛文靜、周泉、趙玲、李昆澄、田淇等老師也紛紛加入,有人深耕教學細節,有人助力資源整合,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這群因教育理想集結的教師,用最緊密的協作,繪就了一幅動人的育人圖景。
“好運來”導師團。
熊媛說,參加比賽的打磨其實也是重構課程的機會,隨著資源建設和內容重構,課程一步步走向了多元協同,而學生的進步和成長才是老師們最大的欣慰。
22級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羅興榮說,與課堂上的書本知識相比,實地走進鄉村、與村民交流、在村委會提出規劃建議的經歷,讓他們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既收獲了知識獲得感,也感受到了為老百姓做貢獻的價值?!?/p>
《鄉村振興實踐》課程團隊。
“以前覺得鄉村就是窮,上過這門課、駐過村后才知道,侗族奶奶的蠟染、侗家的糧倉鼓樓,都是寶貝?!痹鴧⑴c實踐的侗族學生石宇嫣說,當時整個團隊只有她能用侗語和老人交流,“突然懂了什么是民族自豪感?!?/p>
如今,石宇嫣和團隊同學將課程成果轉化為花橋織女公益項目,助力侗族奶奶增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生注入持續動力。
“鄉村振興不是一陣子的事,教育賦能也需要久久為功?!焙苇U說。師者帶領學生與一片鄉土的故事,還在繼續——這不僅是一份教學創新的答卷,更是高校服務地方、教育助力鄉村的生動實踐。
“回國后如何把這些理念帶回去?”面對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老師的問題,熊媛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給出了答案。(文/圖 周承桃、王麗霞、敖紀、左云、康佳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