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萬山:干部“趕場”院壩會 為民服務零距離

傍晚時分,夕陽給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魚塘鄉新龍村的農家院壩鍍上了一層暖金色。72歲的張大爺特意提前半小時就到了,他手里攥著幾張有些發皺的材料,坐在長凳的最前排。“心里裝著事,就怕來晚了問不上。”張大爺說的“事”,是關于高齡補貼的申領手續。
不一會兒,院壩里就坐滿了聞訊而來的鄉親。沒有主席臺,沒有講話稿,幾張長凳、幾杯清茶,一場秋日里的“政策宣講院壩會”就在拉家常的氛圍中開始了。
大龍村院壩會議現場。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會議。沒有主席臺,沒有講話稿,村干部手里拿的是最新印發的惠民政策明白卡,村民們關心的是合作醫療報銷、高齡補貼怎么領、回鄉創業有啥政策支持……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得像拉家常。
今年以來,魚塘鄉12個村已陸續召開多場這樣的院壩會。鄉干部、駐村隊員和業務骨干走進村落,在院壩、廣場、村民家中,圍繞產業發展、就業扶持、環境整治、醫保政策、防詐騙知識等與群眾切身相關的話題,用大白話講解,現場答疑解惑。
“我兒子想當兵,但年齡超了兩個月,還有沒有機會?”“老年人高齡補貼申請要哪樣材料?”面對村民拋出的問題,干部們一一記錄,能當場解答的立即回應,需要協調解決的明確時限,絕不敷衍了事。
新龍村院壩會議現場。
群眾點題,干部答題。院壩會不僅把政策“送”進了農家,更把訴求“帶”回了鄉鎮。在新龍村,有群眾反映塘頭溪組溝渠堵塞、道路常有落石,影響出行安全。駐村工作隊立即組織黨員和群眾一起動手,清淤、排石、疏通主干道,不出幾天就解決了問題。
大龍村則將會議開到了前頭。通過網格員提前走訪收集議題,去年針對“灌溉水渠修繕”和“村口路燈安裝”兩個焦點問題,召開院壩協商會,最終決定由村民投工投勞、村集體補助材料費的方式完成改造,既節約了成本,也凝聚了共識。
“以前是干部講、群眾聽,現在是群眾問、干部答。能解決的馬上辦,一時不能解決的也要說清楚原因,老百姓心里亮堂了,工作也好做了。”大龍村一位駐村干部這樣說道。
月掛枝頭,院壩會散了場。張大爺心頭的疑問沒了,揣著明白和滿意踱步回家。干部們收拾好板凳,也揣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和沉甸甸的責任。
用腳步丈民情,以真心換民心。一場場院壩會,既是政策宣講會,也是民意收集會,更是發展謀劃會。魚塘鄉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推動院壩會常態化開展,將其打造為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讓“小院壩”真正成為凝聚民心的“大平臺”。(圖/文 楊雪東、丁飛瓊、梁道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