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都有“禮”·茶語篇 | 一葉“水城春”,一份涼都情

文旅相融,旅行成為一場詩意的行走。六盤水——全國文明城市、森林城市,連續三年榮膺“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之冠,讓廣大市民、游客、群眾對避暑、旅居于涼都,產生了期之以待的向往。
北緯茗茶帶上的“水城春”茶葉基地之景。
這里山水有情,這里物產成禮。當風物與人文交織,生活便有了最本真的滋味與溫度。
尤其是涼都手伴店、文創店等,包含“刺梨、獼猴桃、茶葉”之“涼都三寶”在內的380余個品類產品得以展陳、銷售。從特色美食到文創,從養生佳品到匠心手作,每一件產品都承載著涼都的自然饋贈與人文溫度。
盡管時令進入秋季,但是在北緯26度的黃金產茶帶上,茶樹依然郁郁蔥蔥。
在這里,茶農穿行于茶壟間,指尖輕巧“掐”下新鮮的嫩芽,然后將其輕放到掛于腰間的竹簍里。
一杯“水城春”茶,喝醒了萬物。
一切井然有序的背后,是忙碌的身影,展現出了“世代相傳、不斷改進”的采茶節奏。“我們每天采摘的茶葉,都要第一時間送進加工廠。”水城區南部產業園區(龍場茶葉基地)的茶農袁嫦說:“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確保茶葉的新鮮及后期的品質。”
這些剛剛離枝的茶青,很快被運送到附近的茶葉加工廠。經過殺青、做型、干燥等多道工序后,最終成為品牌不斷叫響的“水城春”茶。
尤其在距離茶園數十公里的六盤水市中心城區(萬達購物廣場門前)的“涼都手伴店”內,前來購買當地農特產品的市民及游客絡繹不絕。
在這里,一系列以“水城春”為名開發的茶禮,被放置在醒目展陳的區域。放眼望去,早春茶、森香紅韻、白茶、明前翠芽、涼都山寶伴生紅茶等禮盒,以古樸、雅致等形式,透露出大自然的氣息。
“生肖茶餅”之“白茶”。
“這些產品不僅是茶葉,更是融合了涼都山水意象與人文情感的‘可帶走的記憶’。”水城區農業集團品創部副部長李婷婷介紹說,該店自今年7月21日開業運營至今,備受市民及游客青睞,銷售一路向好。
為拓展消費渠道,該店還采取“線上銷售”模式,讓廣州、四川、重慶等省外消費者品嘗到來自涼都特有的農產品之味。
現場,不少顧客在茶禮展示區駐足,他們打開禮盒聞香、觀摩茶餅紋樣、詢問制作工藝。
來自成都的游客王靈茜感言道:“之前就聽說水城春茶口感好、品質優,沒想到包裝也這么有地方特色,這樣產品很適合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
當地市民吳琴芬則對“生肖茶餅”產生濃厚興趣。她認為,這不僅是茶,更是一件藝術品,能代表涼都的特色文化。
“將生肖茶餅買回去送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相信身邊的朋友也非常喜歡。”吳琴笑著說。
“涼都手伴店”陳列的茶葉。
“涼都手伴店”的打造,正是六盤水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它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特產銷售”,而是強調體驗、文化與記憶的傳遞。店鋪在陳設上也極力突出“涼都”主題,所有產品從命名、包裝到宣傳語,都緊緊圍繞地域特色展開。
近年來,六盤水依托“中國涼都”“全國文明城市”等名片,持續推動文化、旅游與農業特色產業的交融互促。手伴店的運營而生則作為終端載體,不僅拉長了文旅產業鏈條,更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為地方經濟社會持續注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涼都手伴店”一位負責人總結道:“我們賣的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段旅途故事、一份來自涼都的心意。”
從茶園到茶店,從農產品到文化禮,“水城春”茶正在新的消費圖景中。它背后是茶農的勞作、工廠的加工、品牌的打磨和文旅融合趨勢下的創新嘗試,茶旅、茶雪、茶泉、茶畫融合,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當然,在六盤水,一片葉子賦能多個產業!您可以漫步于茶田小徑,親手采摘那鮮嫩的芽葉,感受指尖與自然的親密接觸;還能觀摩傳統的制茶工藝,領略傳承千年的茶文化魅力;更能小憩于茶亭之中,品一杯香茗。更令人欣慰的是,當游客將“涼都手伴店”推出的這份手信帶向遠方,它們也成了一張張行走的名片,講述著北緯26度之上,一座清涼之城的茶品故事。(圖/文 胡紹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