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順:6000畝辣椒香飄大灣區 串起鄉村致富路

初秋的白云山鎮,晨露還掛在辣椒上,田間地頭已響起此起彼伏的采摘聲。翠綠的八號椒壓彎枝頭,農戶們挎著籃子穿梭其間,將新鮮辣椒麻利地采收裝袋;不遠處的辣椒收購點里,分揀、稱重、裝箱的忙碌身影與貨車引擎聲交織,恒溫保存的辣椒裝運冷鏈車正等待著奔赴廣州市、佛山市、深圳市。一幅“田間采、地頭收、冷鏈運、市場銷”的豐收圖景正在上演。
白云山鎮思京村辣椒種植基地。
“得趁著天氣好抓緊搶收,送到收購點還是很好的價錢!”白云山鎮改堯社區村民龔云秀介紹,得益于適宜的氣候和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指導,今年辣椒長勢遠超往年。“以前種蔬菜愁銷路,現在鎮區有蔬菜收購點,農民職業經紀人還上門技術指導,這個月少說能賺2500塊錢!”龔云秀直起身,望著基地連片的辣椒笑著說道。為方便農戶售賣蔬菜,白云山鎮在鎮區農貿市場、思京村、金山村等辣椒主產區設置了6個固定收購點及3個流動收購點,讓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完成交易,切實打通了辣椒產銷“最后一公里”。
白云山鎮思京村辣椒種植基地。
在思京村收購點,新鮮辣椒按品質整齊碼放,農民職業經紀人毛敏正拿著記錄本核對重量,身旁的貨車已整裝待發。“精品八號椒2元一斤、牛角椒1.5元一斤左右,價格全公開,農戶賣得踏實。”毛敏邊說邊給剛送來辣椒的農戶結算,“我們早晨就開工,當天收的辣椒必須當天運走,保證到廣東還是新鮮的。”在長順辣椒“勇闖”大灣區的路上,農民職業經紀人是關鍵橋梁。今年是毛敏到白云山鎮從事辣椒收購的第7個年頭,最初她孤身赴廣州摸索市場,攻克銷路與保鮮難題,如今她帶領團隊搭建起從產地到市場的供應鏈,見證了白云山辣椒產業助民增收的發展之路。“我們每天都要發2-3車,每車10噸左右的辣椒運到廣州,今年已經運了1600噸,價值300余萬元。”毛敏說,團隊一直堅持“不虧老百姓”的原則,每年發放辣椒種子,還手把手教農戶按市場需求種出優質辣椒,“看著大家腰包鼓起來,比自己賺錢還高興。”
晨露掛在辣椒上。
采收后的保鮮難題,早已被提前破解。毛敏的團隊與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租賃冷庫存儲辣椒,既延長了保鮮期,又為村民新增了就業崗位。在思京村冷庫內,村民石興央正和工友們分揀辣椒,熟練地挑出雜質和次品。“每年地里忙完了就來這兒打工,一個月能掙4000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這日子太舒心了。”石興央笑著說。
龔云秀采摘辣椒。
白云山鎮人大主席陳明華表示:“冷庫帶來的不僅是村民的‘薪金’,還有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租金’,每年都有穩定的村集體收益,反哺到村里的道路修繕、水利建設中,形成‘產業興、集體強、民生暖’的良性循環。”據了解,白云山鎮的辣椒能在大灣區“圈粉”,離不開當地的資源稟賦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從育苗到銷售的全鏈條服務,讓農戶實現了“種有所依、銷有所靠”。
等待發走的冷鏈車。
“今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8700畝,其中辣椒種植面積6537畝,預計總產量1.15萬噸,產值達2750萬元左右,帶動260戶農戶增收。”白云山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費仕恒介紹,下一步全鎮辣椒產業將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邀請縣級農業技術部門、省級科技特派員開展培訓、引進優質品種,進一步提升辣椒品質。同時,還計劃對接電商平臺,依托“品長順”區域公共品牌,探索“線上+線下”銷售模式,讓長順辣椒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夕陽西下,冷鏈運輸車駛離收購點,車尾燈劃破暮色。從田間的青翠辣椒到農戶賬戶里的增收款項,從村集體的冷庫到大灣區的餐桌,小小辣椒在白云山鎮串起了一條充滿生機的致富路,隨著產業不斷升級,這串“富民椒”正點亮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圖/文 侯博文、謝思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