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網絡平臺購車案 法官提醒簽合同務必謹慎
2025年09月19日09:42 |
近日,花溪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因網絡平臺購車引發的糾紛案,當事人因未仔細審查合同條款而遭受經濟損失。法院提醒消費者,在簽訂合同前務必仔細核對每一項條款,避免陷入糾紛。
案情回顧:低價購車背后的隱憂
劉某在瀏覽網頁時,被一則低價購車廣告吸引,隨后添加了A 公司工作人員的微信,就購車價款進行了口頭協商。雙方隨后簽訂了書面購車合同及舊車置換協議,約定劉某以舊車折價抵扣新車價款,剩余款項通過貸款分期支付。然而,兩份合同均未明確購車貸款的具體金額,僅約定了月供金額區間及期數。
在A公司的牽線搭橋下,劉某與B公司簽訂了《融資租賃合同》并完成實名認證。付款后,劉某核算發現,實際應支付的款項總額比預計的購車價款多出2萬余元。劉某認為自己受到了誤導,將A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返還多出的款項。
法院審理:簽字即擔責,合同需謹慎
法院經審理認為,案涉的《購車合同》和《融資租賃合同》均系劉某自愿簽署。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劉某理應對自己簽字確認的合同內容承擔法律責任。由于劉某無法證明合同效力存在問題,法院最終判定其應按約履行付款義務。
法官提醒:理性消費,明晰合同條款
消費者面對“低價”“優惠”等宣傳時,應當保持理性,切勿輕信商家的口頭承諾或模糊約定。在簽訂合同前,務必仔細核對每一項條款,尤其是貸款金額、還款方式、月供金額、合同性質等關鍵信息,將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寫入合同條文,避免因約定不明或認知偏差而陷入糾紛,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陳麗莎)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