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最美稅務人”】 董錦:苔花綻放處 稅月映初心
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新篇章的進程中,貴州稅務系統涌現出一批政治堅定、事跡感人的先進典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最美稅務人”。第二屆貴州省“最美稅務人”評選活動,聚焦“忠誠擔當、崇法守紀、興稅強國”的中國稅務精神,選樹10位來自基層、兼具代表性和感召力的先進典型。他們崗位不同,卻以行動詮釋新時代稅務人的初心使命與擔當奉獻。引導廣大稅務干部見賢思齊、比學趕超,為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在層巒疊嶂的大山深處,一朵苔花悄然綻放,映照著一名稅務干部扎根泥土的赤誠初心。她叫董錦,務川縣稅務局一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干部。2022年,全省選派3.2萬名干部駐村幫扶,董錦主動請纓,成為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第一書記,肩負起振興大漆村的重任。

董錦。
主動請纓,奔赴“小西藏”
當組織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消息傳來,董錦深知,作為一名女同志,生活不便和安全風險是領導們自然的顧慮。然而,大山女兒的血液在她心中奔涌,回報桑梓的渴望從未熄滅。她沒有絲毫猶豫,主動向組織請纓,并鄭重立下“軍令狀”:一不嬌氣,農村出身不怕吃苦;二有情懷,定當真心實意為鄉親謀福;三敢擔當,誓為市局扛起大漆村鄉村振興的重任!
2022年11月,肩負著組織的信任和沉甸甸的承諾,董錦第一次踏入大漆村——這個位于全國20個極貧鄉鎮之一石朝鄉、最偏遠也最貧困的村落。那一刻,面對養育了她的大山,董錦內心信念更加堅如磐石:一定要傾盡全力,為改變大漆村的面貌貢獻自己的一切!
破壁解難,助力“求學夢”
“少年強則國強。” 董錦深知斬斷窮根,教育是根本出路。她帶領駐村工作隊成員,踏遍了大漆村山高坡陡的泥濘小路,任憑霧水濕透衣裳、寒氣刺骨,她們也要一次次敲開學生的家門,一遍遍向家長和孩子講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
高三女孩小娟的經歷讓董錦刻骨銘心。當她們走訪時,看到的是小娟紅腫的雙眼和冰涼的手。女孩哽咽道:“姐姐……我爸的金銀花遭了蟲害……家里實在沒錢供我讀書了……可我就是想讀啊!”望著無助的小娟,董錦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為籌集學費四處奔波的自己。“當年我期盼有人伸出援手,現在,這雙手該由我伸出了!”她連夜向市局黨委匯報情況,申請幫扶資金。在市局黨委的高度重視和迅速行動下,幫扶資金火速到位。最終,小娟成功考入大學。她在給董錦的信中深情寫道:“將來,我也要用我的手,去幫助更多人!”
兩年來,她守護了無數個小娟的夢想。像城里的孩子一樣,村里的娃娃們第一次穿上了校服,吃上了熱騰騰的營養早餐,瑯瑯書聲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在生根發芽!李高興穿上了警服,圓了警察夢;申順修邁入了醫學院的大門;鄧成珊則憧憬著未來在郵輪上擁抱大海……孩子們在寫給“董錦姐姐”的信中,許下青春的諾言:“我們要像你一樣,學好本領,建設家鄉,回報社會!”
剛柔相濟,鋪就“民心路”
駐村工作并非詩和遠方的輕松浪漫,而是一場勞心傷神的艱難磨礪,是一種對原則的堅守,對責任的擔當。
村里面有一條通往小學的泥濘路,一直沒有硬化,她經常看到孩子們上學時弄得一身爛泥。為了改變孩子上學環境,她費盡心力,才爭取到修路的水泥混料,哪知材料來了,投工投勞的十幾戶村民卻站著不動,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董書記,材料這么好,幫我們把院壩也搞了嘛?”這話一出,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甚至討價還價,現場亂成一團,還有人試探:“反正都是幫,用在哪里不是幫啊?”
董書記心里清楚,這條路承載著孩子們的希望,絕不能偏離初衷。她奪過村干部手里的小喇叭,擋在材料前面,堅定地說:“一事一議!這材料誰也不能動!”局面暫時穩住,但她深知,真正的考驗是凝聚人心。
她又一家一戶去跑,跟村民們掏心窩子:“爭取這些材料啊,真不是為哪一家,是為了咱們的孩子!娃娃們腳下的路,才是咱村將來真正的出路呀!”
這些話如冰水澆醒私心,如烈火點燃公義!于是,干部和附近村民同心協力,不分晝夜接續奮戰。當最后一桶水泥在凌晨星光下抹平,一條4.5米寬、堅實平坦的水泥路終于延伸至村小學門口。
后來,老支書申修軍逢人就說:“董書記可不是個繡花枕頭,原則上的事她還是很有脾氣,是個能夠打得開情面 為民辦實事的人。”
因勢利導,激活“半邊天”
“農村,恰恰需要女同志!”在她看來,女同志不僅有操持家庭的細膩,更有推動產業發展的韌勁。
初到大漆村時,這里土地荒蕪,地里的荒草甚至比莊稼還要茂盛。董書記經過調研,瞄準了適合婦女參與的金銀花、香榧種植產業。然而,動員之初并不順利,村里的姐妹們紛紛擺手:“掙錢是男人的事。”面對這樣的觀念,董書記沒有爭辯,而是決定用實干打破僵局。
她帶頭帶領婦女代表率先嘗試,跑政策、拓銷路、爭補貼,一步步蹚出路徑。當參與的姐妹們實實在在掙到了錢,更多人眼里漸漸有了光,主動加入進來。到2024年,大漆村的7000畝金銀花如白雪般綻放,年產量達30萬斤;2.3萬畝香榧林成為市級龍頭產業,掛果35萬斤。不僅如此,村里還發展林下套種,小黃姜、黃精等作物年產值突破1200萬元。
如今的大漆村,早已告別了“耗子跪著啃玉米”的貧瘠。金銀花成行,香榧樹成林,婦女們真正頂起了產業發展的半邊天。村里的風氣也變了,“等靠要”變成了“主動干”,“各忙各”變成了“同心干”。
信念如磐,當好“貼心人”
842個駐村日夜,董書記的車輪丈量過萬里山路,每一寸土地都印記著她的足跡,也承載著她對鄉親的牽掛與對使命的堅守。
每當彷徨之際,組織的重托、鄉親期盼的目光,總如穿透迷霧的星光,指引她堅定前行——祖國的萬里山河,需要無數這樣的守護者。回望駐村征程,董錦深情而堅定:“這是組織的信任,更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反哺家鄉的使命!”(圖/文 貴州省稅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