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盤 大守護】遵義“校園餐”,孩子吃得香!
“我喜歡吃學校的土豆燉牛腩和酸菜土豆絲,喜歡喝銀耳湯和紫菜蛋花湯!”“我喜歡吃學校的花菜炒肉,回到家也請媽媽照著做!”“學校做的湯特別好喝,大家都搶著喝,每次我都要喝兩碗!”……在遵義航天小學重慶路校區,談及學校的“校園餐”,趙鑫睿、彭靜雯、游奕博幾名學生爭先恐后地分享起了心中最滿意的校園美味。

飯菜真香,蘋果真甜。
學生們滿意率不斷提升的背后,則是學校始終堅持把吃得飽發展為吃得優、把管得細轉變為管得優、把以往學生餐單向管理轉變為社會多方協同管理的理念,創新將安全底線、營養標準、美味追求有機融合帶來的“蝶變”效應。
營養均衡 飯菜可口
9月19日清晨6:00,在遵義市航天小學重慶路校區食堂門口,負責當天食材雙人驗收的副校長代彬和一位膳食委員會的學生家長,以及雙人出庫人員夏明會、楊林霞,領貨員尹琳,早已站在這里翹首以待。
配送食材的車輛剛停穩,眾人就分別上前認真驗收起了當天的食材。
食材驗收制度,是學校規定的“鐵律”,學校有5位校領導,剛好每人值1天班,還會不定期邀請1位學生家長參與驗收。驗收工作有3項:索證索票、驗收復核、入庫。以驗收復核為例,主要分為5步:“望”:看食材是否新鮮;“聞”:聞食材氣味是否異常;“問”:詢問、掃碼確認食材可溯源;“切”:切開相關食材驗貨;“稱”:稱食材重量是否與訂單一致。

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讓學生口舌生津。
“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階段,既要確保健康安全,也要吃得可口,更要吃得有營養!”代彬說,為確保食材采購到送上餐桌的安全,學校堅持定點采購、票證齊全、每日查驗、48小時留樣;所有食材入庫前嚴格檢查;烹飪過程確保生進熟出不走回頭路,食材堅持燒熟煮透;餐具餐餐消毒。為讓學校師生吃得更加可口,聘請了1位一級廚師、2位二級廚師擔任主廚和副廚;為讓大家“校園餐”吃得健康營養,特別邀請了遵義醫科大學營養專家制定食譜,廚師再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微調優化,確保每周25種以上食材,葷素、水果、牛奶、雞蛋均衡搭配。
上午10:00,離學生午餐時間還有2個小時,食堂后廚的工作人員們已熱火朝天地忙活開來,經清洗分切好的肉類、辣椒、花菜、蓮花白、南瓜等有序擺放,主廚和副廚師傅兩口大鍋雙管齊下,分別進行炒菜和燉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午12:10,就餐學生進入食堂后,有序排著小隊到取餐處拿著餐具打飯;在食堂餐桌邊坐著等候班級的學生,則吟誦起了節約糧食、愛惜食物的相關詩詞;而在班上就餐的班級,為其他學生分發水果和打飯打菜的值班學生也忙得不亦樂乎。
“今天中午吃的是雙色花菜炒肉、土豆燉牛腩、清炒蓮花白、南瓜湯,其中雙色花菜炒肉、土豆燉牛腩,是我最愛吃的菜,還給每人發了一個蘋果,非常甜!”這位正在就餐的學生這番話語,道出學生們的共同心聲。從現場孩子們吃得顆粒不剩的餐盤可以看出,大家對這頓午餐非常滿意。

學校聘請的一、二級廚師烹飪的菜肴就是不一樣。
“我家2個娃娃經常說學校的菜比家里還好吃!”學生家長劉航宇說,他家有一對雙胞胎在讀三年級,非常喜歡吃學校的玉米肉末和西藍花炒肉。并且,班主任老師定期會將每周菜譜和每天吃的飯菜實圖分享到班級群里,家長們都可以清楚看到孩子們每天的就餐情況。
范斌、張麗、倪楓琳等學生家長坦言,學校在食材、加工、衛生、營養搭配、家長參與等方面都做得很好,這樣的“校園餐”,孩子們吃得開心,家長們也很放心。
“給孩子們做飯菜,口味要適合小學生,清淡營養,不能放太多調料。還要考慮孩子們咬得動、好消化。看到孩子們吃得干干凈凈,笑著說:‘阿姨,今天菜真好吃’時,我們既開心,又特別有成就感。”學校食堂班長夏明會說。
大膽探索 精益求精
“校園餐”是否安全可靠?既是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揪心,學生家長擔憂的大事,也是學校付出百般努力不斷創新探索的動力源泉。
“我們創新性建立了每班剩余飯菜重量統計表,直觀地通過孩子們喜不喜歡吃來反映菜品質量,同時也起到推動‘光盤行動’作用。”談及學校的創新探索,代彬如數家珍。
一方面,學校建立了“明廚亮灶”全覆蓋,加入了食材溯源信息化平臺,嚴格執行食材驗收程序和標準,用好校長、老師陪餐制度,積極邀請膳食家長委員會、“兩委員一代表”參與、監督學生餐工作全流程,100%保障食品安全。
另一方面,學校通過定期問卷調查、校長信箱、家委會、學校開放日等多種渠道收集意見。對意見和建議實行公眾號公開答復機制,以此保證膳食的持續改進。
此外,學校每月召開食品安全調度會,對學生餐近期工作進行通報和安排,對食堂員工進行水電、設備安全以及規范操作等方面的培訓。同時,每學期還以集團的形式統一開展食品安全知識測試,測試結果在集團內展示并應用于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和食堂員工的學期考核。

值班學生為同學打菜分餐。
“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控制成本和提升品質間找到最佳平衡!”代彬表示,未來學校還規劃:第一,結合學校辦學文化創建育人就餐環境,將食堂建設為學校的又一個育人陣地;第二,持續深化食育課程,不斷推動食育與勞動課、課后服務的深度融合;第三,打造智慧食堂,實現更精準的營養分析和個性化服務。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貴州匯安鮮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宇表示,公司去年7月中標匯川區教育體育局遴選公辦學校食堂食材集中配送供應商采購招標項目后,主要負責學校食堂食材集中配送工作。去年8月,公司通過公開招標方式規范建立供應商庫,入庫供應商113家;通過優中選優形成正式供應商37家,并按大米、食用油、蔬菜、豬羊肉、水產品、糕點、蛋類等18個大類進行分類供應,由采購部負責對供應商進行日常的監管、考核、詢價報價等工作。
針對豬肉類食材:由供應商通過正規屠宰場,宰殺白條豬分兩瓣,并經農業農村部門加蓋檢驗檢疫合格章、屠宰公司加蓋落地章后,于當日22:00至次日01:30通過冷鏈運輸車運抵公司,并隨車攜帶對應批次的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和肉品品質合格證明或電子合格證明,由公司專人負責查驗票證和感官驗收合格后進入公司,再由公司第三方檢驗檢測公司對豬肉開展獸殘、水分等指標快速抽樣檢測合格后才進入分割、稱重、投框、運輸等環節。
針對食材溯源管理:利用遵義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智慧云平臺對公司銷售的食材進行精準溯源,每個由公司配送的食材都有一個唯一溯源碼,消費者可通過掃描溯源碼查看商品的供應商、產地、合格證明等溯源信息,切實保障食材源頭可溯。同時,充分利用貴州省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將每天采購的食材信息上傳。
李志宇表示,今后,還將通過“直采直售”,以及與廠家采購第一手貨源的方式,把成本降下來,把品質升上去。

學生在享用美味的“校園餐”。
集智聚力 系統治理
怎樣讓“校園餐”從過去的“吃得飽”向“吃得好和吃得健康營養”新目標邁進? ——遵義市教體系統在“校園餐”專項治理中,出臺了一系列務實之“策”,推出了一攬子管用之“招”。
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壓實組織保障。著力構建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和高頻調度機制。局黨組全年專題研究10次,召開各類部署、推進、培訓會議16次,印發工作提示10期,并運用通報約談(2次)傳導壓力。對標省方案,會同市紀委監委細化形成13項攻堅任務、35條具體措施。在人員保障上,增設1名副縣級干部任專班常務副組長,抽調2名骨干充實力量,確保指揮中樞高效運轉。

食堂工作人員在分裝學生們喜歡喝的南瓜湯。
其次,健全包保機制,強化督導落實。創新建立“1+3+15”工作機制(1個總專班統籌、3個分專班推進、15名縣級領導包保15個縣[市、區]),要求每月至少開展一輪下沉指導,并與包保地責任共擔。該機制延伸至縣級,實現對全市學校的全覆蓋、網格化管理。截至4月底,與派駐紀檢監察組建立常態化會商研判機制(已共同研判12次),系統分析工作成效與存在問題,科學制定下一步工作計劃,協同分析進展、研判線索、破解難題,顯著增強了工作合力與預見性。
再次,聚焦能力建設,精準培訓指導。緊盯關鍵崗位,提升業務能力和責任意識。兩次邀請省教育廳領導,為全市教體系統負責同志及400名中小學校長開展專項培訓,重點解讀校園食品安全與膳食經費管理政策,強化理解深度與執行力度。市級組織全市200名食堂工人開展業務培訓,提升了“校園餐”服務水平質量和供餐質量。以點帶面指導各地各校抓好食堂工人技能提升培訓,全市食堂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達14000余名。

學校“明廚亮灶”實現全覆蓋。
再次,深化部門協同,凝聚監管合力。主動聯合派駐紀檢監察組、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累計開展聯合監督檢查4次,檢查學校109所、配送企業26家。通過跨部門協作,整合監管資源,形成了信息共享、線索互移、執法互助的聯動格局,有效加強了對“校園餐”全鏈條的綜合治理力度,共同筑牢了安全與規范防線。
遵義市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通過在組織、機制、人員、培訓、協同等方面的堅實保障,全市教育領域重點整治工作正有序推進,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下一步,全市將持續深化各項舉措,鞏固好整治成果,千方百計讓“校園餐”味道更好、質量更優,學生及家長更滿意。
來源:貴州教育報、貴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