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醫附院成功開展“冠心病三支病變合并巨大左室室壁瘤合并心臟瓣膜病”手術
在心臟大血管疾病的嚴峻挑戰中,“冠心病三支病變”“室壁瘤”與“心臟瓣膜病變”如同三座大山狠狠壓在患者胸前,稍有不慎,每一座都足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
當三者集于一身,其危險性對患者來說就是雪上加霜,手術難度與手術風險可想而知。同時完成這樣高難度及高風險的手術,是一家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尤其是對心臟外科與多學科協作能力的終極考驗。
8月14日,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貴醫附院”),經過10小時的艱苦奮戰,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楊思遠及其團隊,成功為一位罹患此復雜危重心臟病的患者實施了高難度冠狀動脈搭橋術、室壁瘤切除術、二尖瓣瓣膜置換術、心包剝脫術。
這一手術的成功,標志著貴醫附院在心臟大血管外科領域的技術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為眾多復雜心臟病患者帶來了新的福音。
病情兇險:一位患者,三重“心”臟危機
據了解,患者是一名59歲的中年男性,因“反復胸痛2月有余,加重伴胸悶氣促1周”就診于貴醫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經完善冠脈造影顯示:患者左主干體尾段狹窄50%-60%,前降支遠段狹窄最重80%、中段狹窄60%、第一對角支狹窄95%,回旋支遠段狹窄最重90%,右冠狀動脈近中段狹窄50%、遠段完全閉塞。
心臟MRI形態學平掃+增強結果示:左心室增大伴心功能明顯降低,左心室基底段-中間段下間隔壁、下壁、下側壁陳舊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伴附壁血栓,左室射血分數:(LVEF:16%);心臟彩超示:二尖瓣中-重度關閉不全,左心室增大,左室室壁瘤形成。
楊思遠坦言,患者最重要的三支冠狀動脈均發生嚴重狹窄,心肌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而且左心基底段、下壁等多處心肌發生梗死,左室射血分數嚴重下降,且心肌壞死、失去彈性,形成一個向外膨出的“瘤樣”結構。
“它就像心臟上的一個‘定時炸彈’,不僅導致心臟泵血效率急劇下降,引發心力衰竭,更是極易形成血栓,引發猝死。”楊思遠表示,患者心臟“閥門”也出現了嚴重關閉不全,導致心臟血液反流,進一步加重了心臟的負擔,使心功能雪上加霜。
迎難而上:多學科協作,打響心臟保衛戰
面對如此復雜的病例,貴州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迅速組織了由麻醉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超聲科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團隊,進行全面深入的術前評估和術前病例討論,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和應急預案。
在一次手術中,同期完成“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搭橋術)”“室壁瘤切除術”和“瓣膜置換術”,這意味著需要在一次心臟停跳、體外循環支持下,完成多項精細的心臟重建手術,技術要求極高,難度極大,容不得半點差錯。
手術當日,楊思遠帶領其團隊,憑借嫻熟的技術和豐富經驗,在體外循環下完成三大關鍵操作:“拆彈”切除巨大室壁瘤,重建左心室:打開心臟,見室壁瘤大小約8x5厘米,予縱行切開室壁瘤,見大量附壁血栓形成,伴機化血栓,遂切除室壁瘤,消除了這個致命的結構隱患和血栓來源,并用牛心包片連續縫合重建左心室,有效恢復了心臟的正常幾何形態和泵血功能。
“搭橋”疏通生命線:分別解刨回旋支、中間支及對角支狹窄遠端,取大隱靜脈、乳內動脈作為“新血管橋”,一根近心端分別予回旋支、中間支及對角支端側序貫吻合,大隱靜脈近心端分別予主動脈根部行端側吻合,乳內動脈遠端予前降支行端側吻合,為缺血的心肌重新建立起充沛的血液供應。
瓣膜更換“零件”,切除病變的二尖瓣,植入生物瓣膜保證血液的單向流動。經過數小時的精細操作,手術取得圓滿成功!患者心臟復跳有力,各項指標平穩,術后順利返回重癥監護病房。
重獲“心”生:精湛術后護理,護航康復之路
在貴醫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重癥監護團隊的日夜監護和精心治療下,患者平穩度過了術后危險期,心功能、呼吸功能等各項生命體征日趨穩定,隨后轉入普通病房,胸痛、胸悶、氣促等癥狀基本消失。
術后,患者復查心臟彩超顯示:人工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未見明顯瓣周漏,各房、室腔內徑正常范圍,室間隔及左心室厚壁厚度正常,EF49%。
此例高難度心臟聯合手術的成功,不僅挽救了一位患者的生命,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充分彰顯了貴醫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在處理復雜危重心臟病方面強大的多學科協作能力、雄厚的技術底蘊和勇于攀登醫學高峰的擔當精神。(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