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中醫藥大學:傳承岐黃薪火 實現創新發展
2025年3月10日,貴州中醫藥大學基礎中醫學院(岐黃學院)成立運行,深化豐富中醫藥專業的內涵、拓展中醫藥的外延,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和未來市場需要,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
9月4日,2025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年度項目立項名單公布,貴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兩項課題在列,為該學院建院以來教師在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上“零”的突破。
9月16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2024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貴州中醫藥大學有9個項目斬獲省級科學技術獎。
……
窺一斑而見全豹。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貴州中醫藥大學60年來薪火傳承,實現從單一學科的中醫藥院校起步,逐步發展為至今涵蓋7大門類、40個專業,集教學、科研、醫療、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本碩博全層次人才培養中醫藥高等院校的一個縮影。

貴州中醫藥大學校園一角。貴州中醫藥大學供圖
貴州中醫藥大學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65年,其前身是貴陽中醫學院。作為貴州省唯一的中醫藥高等院校,通過60年的發展,貴州中醫藥大學深度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使命,加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釋放高校歷史文化積淀,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促進學校工作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 促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中醫藥作為傳統醫藥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要把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正是基于此,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踐中,更要積極作為。
為此,貴州中醫藥大學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引領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狠抓提升黨的組織力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兩個重點,實施‘紅心鑄魂’‘岐黃鑄夢’‘篤行鑄人’三大工程,通過‘望聞問切法’‘守正創新法’‘見賢思齊法’‘和衷共濟法’四類工作方法,充分發揮學校黨委統攬全局作用、二級黨組織戰略要地作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外人士參政議政作用”的“12345”黨建工作模式,通過加強黨的建設,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提升。

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貴州中醫藥大學供圖
僅“十四五”期間,貴州中醫藥大學就獲評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個、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1個、全國“公立醫院黨建示范醫院”1個、全國“臨床科室標桿黨支部”3個,獲省級榮譽稱號多項,為學校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
60年來,學校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秉承“厚德明志、篤學力行”校訓,踐行“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理念,不斷優化調整學科布局,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科建設水平與質量穩步提升,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醫藥衛生行業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
一代代貴中醫人懷揣夢想,不為艱難險阻所困、不為時代風云所羈,奮蹄疾馳、持續接力,推進學校不斷發展壯大。學校將思政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校園文化建設等各個環節,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不斷深化“岐黃”黨建品牌建設,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不斷提升。
勤耕不輟 學科建設實現突破跨越
作為貴州省唯一的中醫藥高等院校,貴州中醫藥大學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1965年,建校即實現招生;1978年,開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躋身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行列;2001年,貴州中醫藥研究院并入學校;2002年,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技工學校整體移交學校;2008年,獲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2011年,花溪新校區開建;2014年,學校主體搬遷至花溪校區;2016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批準更名為貴州中醫藥大學;2021年,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并獲批中醫學、中藥學、中醫博士3個學位授權點;2025年,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一直以來,學校實施質量立校戰略,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鑄魂育人,將大醫精誠、仁心仁術、懸壺濟世等中醫藥傳統美德融入育人全過程,培養“仁心大醫”。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獲批貴州省“三全育人”試點高校,2個院系獲評省級“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標桿院系。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近五年來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其中特等獎1項。“讀經典·誦岐黃”成為教育部第二屆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展示項目,是貴州省高校、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唯一入選的高校。在歷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獲多項榮譽,其中特等獎2項。
近三年來,貴州中醫藥大學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全國銅獎4項,省賽金獎4項、銀獎12項、銅獎44項。2024年,在第二屆中醫骨傷科專業本科學生臨床技能邀請賽暨第一屆中醫骨傷科優質課程研討評比中獲一等獎2項,在第十一屆“學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演訓決賽中獲團體一等獎。

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師生走進貴州中醫藥大學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貴州中醫藥大學供圖
此外,學校還通過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引育并舉,促進師資隊伍不斷增量提質。緊扣中醫藥(民族藥)人才培養及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強化學科專業內涵建設,在服務國家和貴州省的發展戰略中,構建起以中醫學、中藥學為主干,以苗醫藥為特色的中醫藥學科專業集群。現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學科38個,省特色重點學科4個,省重點學科7個。
為更好實現跨越式發展,學校還開設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制藥工程等本科專業40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一流專業13個、省級特色示范專業8個,覆蓋醫、理、工、管、法、教、農等7個學科門類。2019年,中醫藥學科群入選《貴州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突進行動方案》國內一流建設學科I類學科(群);2024年,中藥學獲貴州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獲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學科。
突出優勢 讓中醫藥文化落地生根
7月15日-22日,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與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聯合組建實踐隊,赴貴州望謨縣打易鎮及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黨建聯建聚合力,黔浙醫路助振興”主題活動,現場教學“養身拍八虛”功法,用歌聲與健康知識架起群眾“連心橋”。
這是貴州中醫藥大學服務社會、惠及民生的重要舉措之一。學校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以成立百個研究中心、百名專家博士進企業、百名專家博士下農村“三個一百”工程為抓手,充分發揮中醫藥人才聚集優勢與科技力量,在指導中藥材種植、生產,中藥民族藥研發等方面深耕細作,全力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助推全省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

“全國三八紅旗手”周濤帶領團隊潛心鉆研中藥材種植技術。貴州中醫藥大學供圖
在這一方面,貴州中醫藥大學作了很多成功探索。學校專家團隊近五年來指導全省中藥材栽培面積超過380萬畝,服務縣域60多個,開展技術培訓逾萬人次。指導天麻、太子參、淫羊藿入選“2022年中國生態中藥材品牌”,聯合建立的“基于擬境栽培的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入選2023“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先導技術典型案例,相關成果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涌現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周濤、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麗艷、貴州省“改革奮斗者”魏升華等一大批奔走在田間地頭、用心用情指導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專家教授。
此外,貴州中醫藥大學還在中醫藥國際化方面,圍繞人才培養、醫療服務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學校先后與法國、德國、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交流合作機制;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打造“針艾黔行”涉外教育品牌,為英國、巴西、俄羅斯、厄瓜多爾等國家的學術團體及機構開展中醫藥培訓,與英國高校合作舉辦藥物制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推進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海外實踐基地、中德心臟康復基地等項目順利開展;連續舉辦中國-東盟傳統醫藥及民族醫藥學術論壇,為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發揮了積極作用。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貴州中醫藥大學正錨定“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創新型中醫藥大學”目標,以“十大工程”為抓手破局攻堅,團結全校教職醫護員工生和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校友,主動作為、積極作為、有效作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和事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