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訪土城 心沐紅色
當秋日的暖陽灑滿赤水河畔的土城古鎮,青石板路上少了喧囂,多了份與歷史對話的靜謐。這場以“紅色養心”為主題的黔行,在青杠坡的風聲、紀念館的文物與偉人住居的舊物中,讓信仰的力量變得可感可觸。

在青杠坡戰斗遺址,沿著寬闊的石階緩緩向上,松柏蒼翠,青山肅立。刁苓沙攝
秋日的青杠坡戰斗遺址,像是被時光按下了“暫停”鍵。三角梅肆意潑灑著紫色花瀑,簇擁在紅軍烈士紀念碑旁。沿著寬闊的石階緩緩向上,松柏蒼翠,青山肅立。目光盡頭,紀念碑如一把利劍刺破天際,1935年,中央紅軍在這片山谷里,打響了四渡赤水的“開篇之戰”。

土城青杠坡戰斗遺址林立的紅軍墓碑。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行至墓區,一座座灰白墓碑整齊排列,碑頂的紅星與碑身的姓名,在秋風吹拂的寂靜里,重若千鈞。在青杠坡寫下的“信仰答卷”,直到今天,仍在以靜默而震撼的方式,讓這段歷史變得可感、可觸、可思。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四渡赤水紀念館是感受紅色文化的必到之處。館內展覽陳列采用文字、圖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生動再現了中央紅軍四次飛渡赤水河,擺脫敵軍圍追堵截的全過程,系統展示了“四渡赤水、出奇制勝”的戰爭史。館內,柔和的光線透過玻璃窗照亮展品。紅軍搭浮橋用的門板、破陶罐、感謝書信等文物,與動態影像共同還原著“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壯闊場景。從一渡赤水的果斷轉向到四渡赤水的出奇制勝,館內5000余件文物不僅見證了紅軍血與火的革命歷程,也是軍民魚水情深的重要見證。在這里,信仰的力量在細細品讀中扎根心底。

游客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感受3D立體文物。刁苓沙攝
逛完場館,漫步古鎮石板街頭。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偉人的住居還保留著當年的原貌。木質結構的老屋褪去了浮華,桌上的油燈、床上的被褥,無聲訴說著領導人在戰火中運籌帷幄的日夜。這里沒有擁擠的人潮,指尖撫過斑駁的窗欞,便能與那段崢嶸歲月隔空相望。

四渡赤水紀念館展柜里的紅色文物。刁苓沙攝
女紅軍街上,秋日陽光透過雕窗灑下。當年女紅軍們歇腳、整理行裝的老屋,如今推開了門成為美食飄香的商鋪。座椅上,幾位居民正悠閑洽談。歷史的厚重與生活的松弛在此交融,紅色記憶從未遠去,正順著老街的脈絡,在尋常日子里靜靜流淌。

女紅軍紀念館的紅梅凌霄廳,多媒體照片墻上滾動著老紅軍們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刁苓沙攝
在土城鎮,還建有講述731位女紅軍英勇事跡的女紅軍紀念館、介紹紅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紅軍醫院紀念館等紅色場館,形成紅色博物館群。每到一處,都是與歷史的深度對話,這些紅色故事,不再是書本中的字句,而是展柜文物、老街舊址中,實實在在觸摸到的信仰溫度。

坐落于土城古鎮的女紅軍紀念館。刁苓沙攝
秋日的土城,不用擠人潮,不用趕行程,只需要慢慢逛、靜靜聽,就能在紅色印記里感受信仰的力量,在松弛的時光里收獲內心的平靜。(刁苓沙、王璽)

游客們在宏偉雕塑前駐足觀賞、拍照留戀。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