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都:網絡科技賦能養殖業 大山深處駛上“智慧快車”
在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的群山之間,一場“科技+生態”的養殖變革正悄然興起。當地農戶通過引入網絡智能化設備,將傳統山雞養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依托遠程監控、實時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實現對數千只山雞的精準管理。昔日“靠天吃飯”的養殖模式,如今搭上“智慧快車”,在深山密林中開辟出一條特色增收新路。
網絡科技賦能養殖業,大山深處駛上智慧快車。
金秋時節,貴州三都迎來七彩山雞豐收季。10月19日清晨,水族漢子石國勤駕駛貨車,滿載著從大山深處精心養殖的七彩山雞趕往縣城銷售。從最初的百余只到高峰期的8000余只,這位樸實的養殖戶用十年時間,在荒山上摸索出一條科技賦能的致富之路。
“今天趕三都,剛好是我們過端節,我特意拉一車下來賣。”三都縣中和鎮養殖戶石國勤說。

網絡科技賦能養殖業,大山深處駛上智慧快車。
走進石國勤的養殖基地,依山而建的雞舍內,七彩山雞在防飛網下自由覓食。與傳統養殖場不同,這里布滿了高清攝像頭、溫濕度傳感器等智能設備。輕點手機,養殖管理APP上立即顯示出雞舍內山雞的進食畫面、環境溫度等數據。
“開始有幾百只山雞,慢慢摸索,有了監控之后,喂食、產飼料都有監控,現在輕松多了。”三都縣中和鎮養殖戶石國勤說。
技術升級的背后,是低成本智慧方案的成功實踐。基地僅需投入數千元安裝太陽能監控設備,配合運營商流量優惠,便實現了大山深處全天候無死角監控,破解了山區信號覆蓋難題。

網絡科技賦能養殖業,大山深處駛上智慧快車。
“目前,我們的網絡已覆蓋全縣各村。通過手機即可綁定無線監控器,養殖戶只需正常交話費,就能通過手機或者帶屏設備對生產基地進行實時遠程監控,所有數據都能精準記錄。”三都縣電信公司銷售服務部主任覃敏瑜說。
山雞是經人工馴化的特色禽屬,具有超強抗病力,對食物也不挑剔,玉米、各類瓜果以及昆蟲都在它的“食譜清單”上。它尤其適合在大山里的圍圈荒山放養,自在生長。山雞羽毛絢麗,呈七彩色,尾巴羽毛修長飄逸。其肉質鮮嫩味美,營養豐富,無論是烹飪佳肴還是作為滋補食材,都深受顧客青睞。

網絡科技賦能養殖業,大山深處駛上智慧快車。
智能監控系統的應用,讓養殖效益實現質的飛躍。系統通過實時分析山雞生長狀態、環境溫濕度及飼料余量,自動推送調整建議。據統計,該基地山雞存活率較傳統養殖提升15%以上,出欄周期縮短近10天。
“有了遠程監控,隨時能在手機上查看山雞養殖狀況。喂完(食)就可以去做其他事,不用整天守著。現在能騰出不少時間去賣雞,節約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可以多做不少事。”三都縣中和鎮水龍村養殖戶張仁家說。
在中和鎮紅星村,養殖戶潘中俏的鵪鶉養殖基地同樣搭上了“智慧快車”。5萬余只鵪鶉在智能溫度控制器的監管下穩定產蛋,每天1100斤的產量主要銷往貴陽等地。

養殖基地里的監控設備。
“有了智能的設備,養殖變得智能高效,目前存欄5.5萬只鵪鶉,效益相當可觀。”養殖戶潘中俏說。
三都縣的探索,是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針對山區養殖分散、管理粗放等問題,當地農業部門聯合企業推出智能設備補貼政策,并提供技術培訓,推動傳統養殖向“科技+生態”模式轉型。
當前,三都縣結合資源稟賦,在科技賦能下,山雞、鵪鶉、梅花鹿等特種養殖蓬勃發展,成為群眾致富的新路子,成功帶動上百戶農戶,實現戶均增收五萬元以上。(圖/文 周忠能、余勝、劉嫣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