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民族醫藥理論,這家醫院年接診風濕免疫患者超6萬人次
“苗藥等民族藥強調用‘鮮’,既往在民間多是現采之后立即制作。貴州山多,瘴氣重,風濕免疫類疾病發病率高,我們的一款協定方用了黑骨藤、青風藤等制成外敷貼膏,用來治療風濕關節疼痛。”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姚血明介紹,該院風濕免疫科起步于2005年,是貴州成立時間最早、接診規模最大的風濕免疫科,年接診量超過6萬人次。
據了解,該科室以中西醫結合為基礎,融合苗醫、侗醫等民族醫藥理論,構建了“理論—制劑—技術—康復”一體化的風濕病診療體系。此外,科室還牽頭成立貴州省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科聯盟,目前已有70多家醫療機構參與。
27歲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李鳴當初是被家人抬著進入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的。強直性脊柱炎具有家族聚集性,好發于青壯年男性,最開始是腰骶部出現鈍痛、僵硬,嚴重時可能發生脊柱畸形、脊柱強直,甚至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姚血明記得,李鳴到門診時整個人佝僂在擔架床中,只有眼珠子能正常活動,“這個身高1.7米的小伙子,體重卻僅有28公斤”。
經過長達七八年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李鳴開始服用該科特色的協定方“強直康”,同時接受生物制劑治療,后期還接受了部分關節置換手術。多年的綜合治療有了成效,他的脊柱疼痛大幅緩解,擺脫了終年臥床的困境,如今還有了一番自己的事業。
姚血明介紹,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免疫類疾病是中醫的優勢病種,目前團隊在治療手段上擁有脊蛇祛濕膠囊、痛風顆粒、潤燥靈方等內服制劑,開展溫通罐、中藥熏藥、藥棒穴位按摩等民族醫特色外治技術,還結合超聲引導下關節穿刺、微創針刀鏡等現代微創技術,形成了一套中西醫結合的精準醫療體系。
據悉,該院多個科室提倡融合民族醫藥理論,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建成貴州省示范性中藥制劑中心和經典名方醫療機構制劑工程研究中心,擁有37個院內制劑批文;還將藥食同源理論與現代藥學結合,主導開發“茶補補”“湯補補”等中藥健康飲品及文創產品,推動中醫藥融入日常健康管理,拓展藥學服務外延。(徐詩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