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教漢語,更傳中國魂!貴州民族大學教師陳馳致力搭建跨文化傳播“新橋梁”
“請仔細觀察,該漢字發音所涉及的發音部位分別位于何處?”在貴州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陳馳手持自制的教具,向學生講解人體發音器官與發音機制。
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她始終秉持“傳播”之使命,將從教前在電視臺工作時對受眾的洞察、對敘事節奏的把握、對視覺呈現的追求,融入漢語國際教育實踐,逐步構建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核心,并以“國際化、數智化、產業化”為目標的教學體系,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與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聆聽、可參與、可共鳴的沉浸式教學體驗。
“教具達人”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
陳馳老師的課堂,猶如一座微型文化博物館。講臺上擺放的不僅是傳統的課本與粉筆,還包含她悉心搜集與親手制作的教具:展示古代禮制的“八抬大轎、鳳冠霞帔”模型、黏土自制的漢語發音口腔模型,以及虎符、魯班鎖、被中香爐、曾侯乙編鐘、聲學建筑模型等器物。每一件教具,都成為國際學生在課堂上開啟文化之門的鑰匙。
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們輕輕觸碰器物上的歲月痕跡,一場跨越語言與時空的文化對話悄然展開。此類場景既是陳馳課堂的常態,亦是她教學理念的縮影——賦予文化生機,引導學生參與實踐。

陳馳老師的部分教具展示。
“起初制作這些教具,僅是出于個人作為‘技術愛好者’的興趣。”陳馳表示,在公開課與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其教具引發了眾多師生駐足觀摩。“此時我意識到,實物教具對各年齡段學習者均具有吸引力,蒙氏教育的高校改良版蘊藏著顯著的教學應用價值。”
從此,教具制作從個人愛好升級為教學策略。她的目標樸素而堅定:“我要將展示柜的教具做滿,實現一課一教具的目標!”她將這種方法論歸納為“器以載道”。她認為,教具、游戲、視頻等所有教學媒介都是“器”,其根本目的是承載和傳遞文化之“道”,使學生既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亦能傳承和傳播“工匠精神”。
在講授甲骨文時,她不僅引導學生區分鐫刻于龜甲的“甲文”與獸骨的“骨文”,更借助數字化的手段展現漢字演變過程,通過文字詮釋“禮”文化,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中華文化內涵,使古老字符重新煥發現實溫度與歷史厚重。

漢字消消樂互動游戲課件。
陳馳亦擅長二次創作,將博物館文物素材與紀錄片剪輯后融入教學。其將“消消樂”機制引入具體教學環節,通過甲骨文與現代漢字配對、禮服紋樣與名稱匹配實現“消除”效果;借助“狼人殺”游戲形式,安排學生扮演禮俗儀式中的角色,促進學生進行漢語情景對話。此類創新手法顯著增強了課堂的新鮮感與學生的探索欲。
“陳馳老師的教學方法,讓我在動手體驗中喜歡上了漢語和中華文化。”來自孟加拉國的留學生孟達說。
做學生“閃光點”的挖掘者
陳馳的教育理念,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創新上,更浸潤在對學生個體成長的關懷中。
在競賽實踐過程中,她認識到“全面包辦”與“放任自流”兩種指導模式均不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由此逐步確立了一套“敢于放手”與“有效托底”相結合的競賽指導理念。具體表現為:在選題確立、方案設計及作品創作階段,著力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各項任務,以培養其獨立思考與實踐能力;當學生面臨階段性困難時,則構建完善的支持機制,為其提供堅實的托底支撐。

中外學生互動情景劇《梁山伯與祝英臺VS羅密歐與朱麗葉》教學成果展示。
她也是學生情緒的“疏導員”。當察覺到團隊陷入壓力和焦慮時,她會主動提議“走,一起去喝杯奶茶,換換腦子”,用一句“吃完才有力氣再努力”幽默地化解緊張。“我想讓學生明白,比賽能收獲的不僅是榮譽,還有跨學科的合作經驗、志同道合的友誼,以及面對挑戰的韌性。這些都比獎杯更重要!”陳馳說。

師生競賽合影。
她堅信“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教育的藝術在于發現并點亮它。她致力于培養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包容態度,促進團結協作以達成共贏發展,進而推動中外學生交往交融。諸多學生畢業之后仍同她保持聯系,彼此既是師生亦是朋友,更是攜手構筑國際傳播橋梁的伙伴。其學生中,既包括在海外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的人員,也包括投身中老鐵路的建設者,還包括致力于國際傳播事業的人員,這些學生都是國際教育價值的有效呈現。
國際傳播的舞臺形態多樣,然文化傳播的初心始終如一。她以教學創新彌合課堂與文化的界限、破除心靈之壁,激發學生對漢語及中華禮儀文化的熱誠,并以恒久陪伴守護其成長歷程。在她看來,教育的至高境界不僅在于使學生習得知識,更在于引導其認知自我、理解世界,最終蛻變為對世界有益之才。(文/ 圖 何依婷、黃婭、任夢潔、龍宜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