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橋頭堡”到“村字號” 黔東南“十四五”交出亮眼答卷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陽茜攝
人民網貴陽10月28日電 (陽茜)10月27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以來黔東南州圍繞“橋頭堡”“產業興”“村字號”“生態美”“民生暖”“團結心”六個關鍵詞所作出的實踐和成效。
打造“橋頭堡”,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十四五”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黔東南州“黎從榕”打造對接融入大灣區“橋頭堡”,推動政策落地、通道聯通、產業協作。開發與開放雙向奔赴,黔東南州地區生產總值由“十三五”末的1191.52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1432.38億元、年均增長4.4%,預計今年經濟總量突破15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十三五”末到“十四五”末預計年均增長5.6%。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超100億的縣(市)有望從1個增加到4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較2020年提升3.3個百分點。
促進“產業興”,動能轉換構建新體系。黔東南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堅定不移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工業增長勢頭強勁。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2.8%。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85%。創新推進文旅體融合,積極為“多彩貴州”文旅新品牌作黔東南貢獻。成功創建貴州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4個縣(市)列入全國文旅融合百強縣,4A級景區實現16個縣(市)全覆蓋。預計今年接待游客突破1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000億元大關。山地農業提質增效。“6個100萬”農業優勢單品量質齊升,藍莓、酸湯,鴨鵝牛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鏈式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2020年提升20個百分點。2024年林下經濟利用面積超70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超255億元。
唱響“村字號”,鄉村振興繪就新圖景。“村超”“村BA”“村T”“村歌”等一批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的“村字號”文旅體IP火爆出圈,全網瀏覽量超2200億人次,網絡流量加快轉變為經濟增量,非遺不斷“出圈”、民宿時常“滿房”、老鄉腰包跟著“鼓起來”,讓鄉村既有“煙火氣”,更具“發展力”。“村超”舉辦以來,榕江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240億元,2024年榕江縣借助“村超”品牌優勢累計新增招商項目產業到位資金超14億元。“村BA”火爆以來,臺江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保持全省全州前列。
守護“生態美”,環境品質塑造新底色。黔東南州嚴守“生態之州、拒絕污染”底線,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生態質量持續領跑,森林覆蓋率、林地、森林面積及活立木蓄積量等4項指標比較優勢突出;42個國控、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常年100%,全國排名從“十三五”末的第10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5位,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定在99.5%以上。建立了貴州省首個縣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成全省首單林業碳票質押融資,實現全國首張司法領域跨省碳票交易。
厚植“民生暖”,幸福指數穩步新攀升。黔東南州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5.4%、8.2%。促進穩崗就業,農村勞動力省外務工規模穩定在90萬左右。通過發展產業、以工代賑等開發更多就業崗位,讓更多農村勞動者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東西部協作扎實推進,“3+1”保障問題動態清零,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學前三年毛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提高到95%、96%、93%,高考成績再創新高并取得歷史性突破。
凝聚“團結心”,民族團結譜寫新篇章。黔東南州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持續鞏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成果。五年來,黔東南州獲得全國全省民族團結模范集體,模范個人以及示范創建的數量大幅度提高,數量是2019年的4.4倍。有國家級民族特色村寨126個,省級民族特色村寨410個,中國傳統村落415個,數量居全國全省市(州)層面首位。榕江、雷山入選全國共同現代化試點縣。苗年、侗年等傳統節日成為傳承文化的紐帶,“苗繡”“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走進校園、走向世界,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