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潤”山鄉!水城農信聯社答好新時代助農答卷
提起六盤水,老一輩人腦子里頭冒出來的,肯定是“煤”這個字。黑乎乎的煤,是涼都的驕傲,也是當地人的飯碗。可現在,你再問問水城的山里娃,他們可能會指給你看,滿山坡的刺梨、獼猴桃、茶葉,還有那在太陽底下閃亮的光伏板。
這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道水。當時代的浪潮轉向綠色與可持續,這座資源型城市也在“金融活水”的澆灌下,一個轉身變綠了。水城農信聯社作為扎根本土的金融機構,肩負著服務當地居民百姓、“三農”、小微的使命,如今帶來了一份“綠色成績單”:截至2025年9月末,各項貸款余額101.34億元,綠色普惠貸款余額52.30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51.61%,增速70.70%。
用腳板子跑出來的“貼心錢”
“做小、做散、做精”,這是農信社自個兒定下的規矩。聽著有點繞,說白了就是不嫌錢少,不嫌事煩,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這可不是嘴上說說。你曉得農信社的客戶經理有多“磨人”不?今年前9個月,他們硬是用腳板子,把水城區17000多家小微企業、小作坊挨家挨戶跑了個遍。哪家想擴大養豬場,哪家想添幾臺炒茶機,哪家小賣部想進點貨,他們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

獼猴桃種植基地。
蟠龍鎮的譚芳姐就是個例子。前兩年,她種的精品獼猴桃好吃得很,可就是那10畝地,想擴大點規模,手里頭緊得很。農信社的客戶經理小王不知道往她果園跑了多少趟,看土壤、看果子、看銷路。最后,一筆10萬元的“農戶信用貸款”就送到了譚芳姐手上。沒要啥抵押,就憑她這個人,憑她這股子干勁!
資金一到手,譚芳姐的果園立馬從10畝擴到了23畝。現在,她果園里常年有20多個鄉親在打工,一個月穩穩當當拿工資。“以前是自己忙,現在是帶著大家一起忙”譚芳姐笑著說,“這日子,比紅心獼猴桃還甜!”
這是農信社的“笨辦法”,也是最管用的辦法。他們卷起褲腿,直接走到你田里,問你:“老鄉,缺錢不?最近有啥想法,我們幫你!”
用一片綠葉換來金山銀山
要說咱水城啥最出名,那茶葉絕對算一個。現在六盤水最大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水城區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當年也是一個小公司。可你曉得不,是農信社,陪它走了12年,陪它一起成長為現在的“龍頭老大”。
這故事要從2013年開始,農信社就跟這家公司“杠”上了。公司要建新廠房,農信社給錢;要買新設備,農信社支持;每到春天采茶季,需要大筆資金去收茶農剛摘下來的新鮮茶葉,農信社總是第一時間送到。這12年下來,累計支持的資金,加起來有1.36億元!如今,公司還有2000萬元的貸款,是農信社送來的金融活水,泡出了茶香,泡出了一片又一片的茶山,這些茶山連在一起成了水城的金山銀山。這些茶葉品質優良,公司還拿下了“有機產品認證證書”,茶葉也有響亮的名字——水城春。

茶山。
如今,茶葉公司每年要收購水城區茶農的茶葉,帶動了一方百姓致富。農信社這筆錢,支持的不僅僅是一家企業,也幫助企業撐起了整個水城茶葉產業的“天”!這一筆筆“綠色貸款”,長出來的是一片片金葉子,換來了老百姓的致富路,真正地做到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山坡上“種”太陽給未來綠光
如果說支持茶葉公司是長情的“陪伴”,那支持光伏板建設,絕對是一場“豪賭”。
貴州水城能投發電有限公司,想在一片荒山坡上建光伏電站。這項目曬曬太陽就能發電,干凈又環保,是未來的大趨勢,但因企業處于起步階段而面臨資金困境。農信社的人來了。他們沒在辦公室里聽匯報,而是直接爬上了那片荒山坡。他們不看賬本,看技術;不看資產,看未來。他們算了一筆賬:這地方日照足,技術也過硬,一旦建起來,一年能發730萬度電,賣電的錢,絕對還得起貸款!

光伏發電。
2025年2月,一筆1000萬元的“綠色貸款”就打到了公司賬上。這筆錢,就像一場及時雨,讓那些在山坡上“種太陽”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現在,那片曾經荒蕪的山坡,鋪滿了閃閃發光的光伏板,像一片藍色的海洋。它們不僅把太陽光變成了電,點亮了萬家燈火,更點亮了六盤水從“黑”到“綠”的希望。
探索“生態賬戶”綠色新方向
除了傳統的信貸支持,水城農信聯社還在積極探索如何讓“綠色”看得見、摸得著,甚至能“變現”。創建“生態賬戶”,嘗試將農戶的環保行為,變成實實在在的金融支持。這雖然還在探索階段,但已經有一些鮮活的例子。
在水城區坪寨鄉,錢家父子跑鄉村客運線10多年了。他們那輛19座的燃油中巴車,平時乘客少,空座率高,燒油成本又貴,生意一直不好,尾氣還對環境有影響。水城農信聯社的客戶經理在走訪中了解到他們的難處,沒有簡單地給一筆貸款了事,而是想了個新辦法。
農信社為父子倆提供了28萬元的貸款,幫他們把那輛“油老虎”中巴車,換成了兩輛更靈活、更經濟的純電動小客車,還為他們倆和他們的客運業務,開立了坪寨鄉第一批“生態賬戶”。

純電動小客車。
現在,錢家父子開著電車,每趟車的運營成本降了一半,車子好坐了,客座率反而上去了,收入自然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他們每次出車,都感覺自己不只是在賺錢,更是為家鄉的綠水藍天作貢獻,“生態賬戶”里的積分未來還可以在黔農云APP上兌換禮品。
從譚芳姐果園里那一張張甜蜜的笑臉,到水城春茶香飄萬家的金山銀山;從荒山坡上“種”出太陽的光伏板,到坪寨鄉里安靜穿行的新能源客車,水城農信聯社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堅定。
如今,六盤水正從“煤都”轉變成為中國涼都,水城農信聯社用最土的辦法,跑了最遠的路;用最新的點子,激活了最綠的希望。(文/圖 何美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