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行 生態富民 黔東南州“兩山”理念落地生根結碩果
苗嶺疊翠,侗水含章。從雷公山的莽莽林海到清水江的粼粼波光,從聯合國“最佳旅游鄉村”黃崗村到全國首張司法跨省碳票的誕生,貴州省黔東南州正以生動實踐詮釋“兩山”理念的深刻內涵。
近年來,黔東南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守“生態之州、拒絕污染”底線,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生態質量持續領跑,森林覆蓋率、林地、森林面積及活立木蓄積量等4項指標全省第一;42個國控、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常年100%,全國排名從“十三五”末的第10位躍升至2024年第5位,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定達99.5%以上。保護機制不斷創新,建立了全省首個縣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成全省首單林業碳票質押融資,實現全國首張司法領域跨省碳票交易。?陽河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個、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4個。臺江經開區獲批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天柱縣被列為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
突出保護修復,守好生態家底
黔東南州始終將生態保護和修復置于首位,以系統治理思維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讓生態家底持續厚植。
在環境治理方面,系統推進固體廢物治理,嚴密防控各類環境風險,同時不斷完善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全覆蓋,人居環境與生態質量同步提升。在生態修復領域,黔東南州協同推進護綠、倡綠、擴綠行動,森林覆蓋率高達69.63%,成功完成造林144萬畝、石漠化治理1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321平方公里。如今,“天然氧吧”“森林之州”已成為黔東南州的生動寫照,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是當地的“金字招牌”,更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黎平縣雙江鎮黃崗侗寨。
突出產業融合,激活山水價值
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發展優勢?黔東南州給出的答案是推動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
10月17日,黃崗村獲評聯合國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這個昔日落后的小山村,走出了一條“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賺得到錢”的生態旅游振興之路。“我們黃崗的根,就深植于文化與生態之中。”在頒獎儀式現場,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黨支部書記吳龍保常說的這句話得到有力印證。
“現在是采收‘八月筍’的黃金季節,一天可掙兩三百元呢?!痹诶坠礁沟氐慕慌D村,幾場秋雨過后,“八月筍”爭相破土而出,正在荷鋤挖筍的村民楊勝榮樂呵呵地說。依托雷公山83%的森林覆蓋率,當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將生態效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黔東南州著力推動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和特色農業,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水旅融合等新模式,激發生態資源經濟效益。目前,培育國家級和省級林業龍頭企業24家,建成8個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創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0個,林下經濟產品累計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6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6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4個。全州10萬畝以上的中藥材大縣有6個。依托優質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礦泉水”上漂流、溫泉康養等,不斷做好做活“水文章”。

黔東南州錦屏縣國有林場。
突出機制創新,拓寬轉化路徑
2022年6月14日,黔東南州首張面額1700萬元的碳票在劍河縣發行,涉及林地面積38520畝,監測期20年,監測期碳減排量達610620噸,林業“碳匯”釋放生態紅利?!巴ㄟ^碳票抵押貸款,第一次實現了資源變資金,解決了企業難題。這千萬元銀行貸款,我們會用在劍河林下經濟、中藥材、特色農產品的開發銷售上。”劍河縣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龍明達的話語中,滿是對生態價值轉化的期待。
黔東南州堅持改革創新破題,為“兩山”轉化注入持久動力。在法治層面,黔東南州頒布實施了多部地方環保法規,筑牢了生態保護的制度屏障。在價值實現機制上,黔東南州大膽探索,比如創新林業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開創了“司法+碳匯”的生態修復模式,并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建立了多個司法碳匯協作與保護基地。例如,劍河縣開展的林業碳票開發及質押融資試點,成功發行1700萬元碳票,直接帶動300多戶林農增收。同時,黔東南州在全省率先構建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真正形成“保護者受益”的制度體系。

黔東南州錦屏縣鐵皮石斛種植基地。
突出理念傳承,推動長效長治
“今年稻谷沉甸甸,魚鴨也肥,又是一個豐收年?!睆慕h下江鎮聯心村村民梁老付望著田間的稻浪,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是當地人民用千年實踐打磨出的“生態農耕教科書”,2011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胺N一季稻、放一批魚、養一群鴨”的傳統模式,構建起零污染、高循環的生態農業體系。
黔東南州高度重視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承發展,通過承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主題論壇劍河分論壇等形式,廣泛傳播地方特色傳統生態文化。從江加榜的農耕智慧、岜沙“人樹合一”的樹葬文化、錦屏文書中的生態契約,都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尤其是從江的農耕模式作為全省唯一案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上向全球推介,這些都是黔東南州堅定文化自信、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底氣。

清水江畔。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黔東南州始終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向,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擔當,持續拓寬“兩山”轉化通道,讓“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畫卷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不斷延展,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圖/文 周天亮、韋啟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