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貴文:探索3條社區治理新路徑 營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農歷九月初九,秋意正濃。清晨的陽光灑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高洛街道希善社區每個角落,整齊的樓房猶如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我們的黃書記雖然年輕,但是辦事考慮得很周到。”
“是啊!今天是重陽節,社區組織我們老年人一起過歡樂的暖心節。”
“省里面表彰他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真是太好了!”

歡樂重陽節。希善社區供圖
身著民族服飾的老年人們圍著桌子,一邊包湯圓、餃子,一邊議論著,幸福的臉龐像庭院里盛開的三角梅一樣燦爛。
老人們提到的“黃書記”是希善社區95后的黨總支書記、主任——黃貴文。他所在的希善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社區,共有1776戶6470人,居住著來自全縣11個鄉鎮的漢族、布依族、苗族、壯族等8個民族。搬遷以來,各民族同胞和睦相處、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建設和諧幸福的美好家園。
近年來,黃貴文帶領社區“兩委”班子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探索出一條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就業增收為基石、文化浸潤為紐帶的3條社區治理新路徑,著力構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黨建引領,搭建服務群眾“連心橋”
“組織強起來,黨員動起來,群眾才能聚起來!”黃貴文心中明白這個道理。

服務群眾。陳湘飚攝
他堅持將黨建引領貫穿社區工作全過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推動“1+4+N”工作機制,把社區87名黨員安排到各個網格,分片包干。搭建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平臺,設立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崗,抓實幫辦、代辦、協辦、教辦服務,黨員身影始終活躍在服務群眾第一線。
定期召開群眾會、社區協商會、院壩會,聽民意、匯民智、解民憂,讓各族居民成為社區管理的“主人翁”。每年服務各族居民1萬余人次。
辛苦努力見到了成效,黨組織成為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磁場”,有力地搭建起服務各族群眾的“連心橋”。
就業增收,因地制宜走好“致富路”
“有黃書記的關心,我們的草莓基地才能建起來。”種植戶李進堂感激地說。

草莓基地。陳湘飚攝
穩得住、能致富,就業是關鍵。黃貴文理清穩就業、增收入、解民憂的工作思路,精準施策,確保社區每個家庭至少實現一人就業的目標。他帶隊逐戶走訪,摸清就業需求底數,積極對接企業,組織勞務輸出。2025年組織社區居民外出務工535人,解決公崗131人、技能提升56人,保障低保戶464戶1308人。飯碗端穩了,群眾的心也就安了。
盤活資產、優化服務。對社區的13間門面、60余畝低效閑置土地盤活利用,壯大集體經濟。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商家入駐經營門面,開展餐飲、維修等服務項目。開辦“互助工坊”,先后累計解決130余人次就業,人均增收1500元。引入大戶種植草莓、烏泡、蜂糖李等經濟作物,讓閑置土地產生效益。

互助工坊。陳湘飚攝
如今,希善社區財務賬上時常保持資金9.7萬元,保障運轉需要,社區居民實現年人均收入12000余元。穩定的就業,收入的增加讓各族群眾對幸福生活充滿信心,共同描繪著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新生活。
文化浸潤,共繪精神家園“同心圓”
“搬到希善社區后,經常有節過。大家一起包的湯圓好甜,一起唱的歌好聽,一起跳的舞好看,各民族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天天都有開心的事。”60歲的韋想秀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社區不僅是歡樂的居住空間,更是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一起動手。希善社區供圖
為幫助各族群眾盡快由“村民”變“市民”,融入城市新生活。希善社區充分利用春節、三月三、端午節、六月六、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包粽子、搓湯圓、包餃子等民俗體驗活動,各族群眾在歡聲笑語中加深了解,增進了感情。
精心打造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民族團結廣場、圖書閱覽室等公共空間,成為社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休閑娛樂的好去處。2025年以來,已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5場次,各族新市民參加活動3萬余人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群眾心中悄然浸潤。

文化活動。希善社區供圖
在黃貴文的帶領下,希善社區各族新市民從“安居”到“樂業”,從“融入”到“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共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目前,希善社區已先后獲得貴州省“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黔西南州“全州文明示范社區”等榮譽;2025年9月,黃貴文榮獲“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