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縣猛架村:人居蝶變繪就鄉村振興畫卷 紅色沃土煥新顏
在普定縣猴場苗族仡佬族鄉的群山環抱中,引子渡湖畔的猛架村如一顆溫潤明珠,鑲嵌在普定、平壩、織金三縣交界之地。在這片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共1779位少數民族村民和漢族村民,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和諧格局。從脫貧攻堅時期的“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到鄉村振興階段的人居環境蝶變,猛架村以紅色精神為筆,以生態資源為墨,在新時代寫下了“宜居宜游”的鄉村新篇。
紅色記憶鑄魂:從“英雄壯歌”到“精神坐標”
猛架村的土地上,鐫刻著一段刻骨銘心的紅色過往。1950年的猛架楊家寨突圍戰,成為村莊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記。據記載,彼時四區區委書記梁興福、武工隊長權會祥等9名武工隊員,為開展征糧剿匪工作進駐楊家寨,暫居地主潘發玉家石墻廂房。不料潘發玉、潘宜琦等人暗通匪首胡棉剛、吳應祥,以“生活不便”為由誘使武工隊轉移至木板正房。5日凌晨2時,土匪憑借有利地形發起突襲,激戰至拂曉,權會祥帶領黃少昌等3人突圍時壯烈犧牲。上午8時,土匪砸開屋后板壁強攻,梁興福等5人奮勇抵抗,最終全部殉國。藏于水缸的最后1名武工隊員,也因地主婆告發,被返回的土匪殺害并投河。9名烈士用生命踐行了使命,他們的事跡成為猛架村世代傳承的紅色基因,如今,這段歷史不僅是村莊的集體記憶,更成為激勵村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道路上奮勇前行的精神坐標。

圖為楊家寨突圍戰遺址。
人居環境提質:從“舊村落”到“美家園”
曾經的猛架村,受限于地理位置與發展條件,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村容環境雜亂等問題。脫貧攻堅以來,村黨組織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為核心,帶領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讓老舊村落煥發新顏。

圖為平訟摩崖。
基礎設施是人居環境改善的“基石”。村“兩委”牽頭爭取項目資金,完成全村通組路硬化工程,昔日“晴天起塵、雨天泥濘”的土路,如今變成了平整寬闊的水泥道,串聯起7個村民小組的家家戶戶。實施安全飲水改造,鋪設管網延伸至每一戶村民家中,讓村民告別“挑水喝”“等水喝”的歷史,用上了穩定、安全的自來水。

圖為溶洞奇觀。
環境整治是人居環境改善的“關鍵”。猛架村以宜居鄉村創建為抓手,持續推進“兩清兩改兩治理”專項行動,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帶領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雜物,拆除廢棄的破舊房屋與圈舍,改造村民家中的衛生廁所與廚房。安排專人定期清運垃圾、處理污水,杜絕“垃圾亂堆、污水亂排”的現象。如今走進猛架村,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干凈整潔的道路四通八達,“村在林中、人在畫里”的宜居生活成為現實。

樸樹。
生態資源賦能:從“藏深山”到“引客來”
猛架村的魅力,不僅源于人居環境的蝶變,更在于其得天獨厚、種類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神奇溶洞、秀美河谷、千年古樹與摩崖石刻相映成趣,這些曾“藏于深山人未識”的寶藏,如今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被喚醒,成為吸引游客、帶動發展的重要力量。
引子渡湖畔的楊家寨河谷,是猛架村生態風光的“核心名片”。這里河岸線平緩,兩岸青山環繞,湖水清澈見底,岸邊生長著大片平整的草地,每到節假日,周邊市縣的游客紛紛驅車前來,在草地上搭起帳篷、支起烤架,或在湖邊悠閑垂釣,或沿著棧道漫步賞景,楊家寨河谷成為附近游客假期休閑好去處。
村內的千年古樹與摩崖石刻,更是生態與歷史交融的“活化石”。楊家寨二組的樸樹與猛架村四組的翅莢香槐,樹干粗壯需數人合抱,枝繁葉茂如撐開的巨傘,歷經歲月滄桑仍生機盎然。2017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朝萬歷四十一年“摩崖石刻”,是普定縣境內迄今發現最早關于司法訴訟方面記錄的摩崖石刻,鐫刻著百年前的司法故事,述說著歷史文化的厚重,吸引不少專家學者前來觀摩。
如今的猛架村,既有整潔宜居的“顏值”,又有紅色鑄魂、生態賦能的“內涵”。這片承載著英雄記憶與千年底蘊的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機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穩步前行。未來,猛架村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發揮資源優勢,持續深化民生改善和生態保護,讓“三縣交界明珠”的光芒更加耀眼,讓村民的幸福生活節節攀升。(文/圖 陳慶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